2014-06-10

再怎麼聰明

再怎麼聰明,一個沒寫過程式的,
也無法在一年之內,取代一個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主持計畫。
這就好像
再怎麼聰明,一個醫學門外漢,
也無法在一年之內,替代一個以手術房為家的外科醫師動刀。
這是我內心深處始終未曾衰減的一個聲音。以上的經驗判斷顯而易見,應該很難有討論的空間。就算天仙下凡,也是個凡間有限的軀體。那麼…

站在台北市民的利害關係上來思考,市政,畢竟是市長選舉意義之所在,也應該是「正常選民」的唯一考量。


Related Articles

[a] 2014-09-25 我愛 MG149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9/ilovemg149.html

[b] 2014-08-13 丙烯的《天使心》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8/angel-heart-of-propylene.html


External Links

[1] 馮建成, 新世代觀點:曾經,「為了千秋拼一時」是台北的城市精神, 風傳媒, 2014-09-14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review/detail/760174b2-3bba-11e4-8fd6-ef2804cba5a1
57年前,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台北市長的高玉樹於競選辦事處前發表落選感言,他說:「我不要不光榮的勝利,我要光榮的失敗。」(圖為高玉樹於競選總部為議員候選人站台資料照,作者提供)

「本市北門口市長候選人高玉樹競選辦事處前,昨日晚上擠滿了數千人,聽競選失敗的高玉樹在二樓的麥克風前發表談話,中正路,博愛路,延平南路交通受到影響,警察出動維持秩序,汽車只得改道行駛。高玉樹說,我不要不光榮的勝利,我要光榮的失敗…」(1957.04.22,聯合報)

從宣佈參選台北市長開始,自稱代表「在野」的柯文哲醫師,多次強調「歷史」是他政治理念的基礎。只是,柯文哲的史觀與對史實的掌握,卻像是從某財經台從網路中國影片剪輯的說書節目中,東拼西湊出來的,以致於每當柯P講起歷史,都像是對理念缺乏、政策外行的拙劣掩護。

柯文哲最早提起的歷史片段,是蔣渭水。他向媒體解釋,蔣渭水是台灣史上「醫師從政的最大咖」,而自己也是醫師從政。不過,除了一些空泛的民族自決修辭外,柯文哲始終沒能講清除了同為醫師,成為他的政治模範的為何是蔣渭水?為何不是孫中山或格瓦拉?而口口聲聲自己「學科學」的柯文哲,也從未在邏輯上論證出給予人民相近選擇的,是「醫師從政」,而非政治信念或治理能力。

然後,柯文哲捧起了蔣經國。面對知識界的強烈反彈,他一面宣稱自己是講歷史、就事論事,另一面卻講起「功大於過」、「晚年也沒什麼過」的政治語言;他稱讚蔣經國時代的「官員操守」,但連震東與連戰豈非蔣經國時代的官員?他吹捧蔣經國時代的「政商關係」,但讓國民黨國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得到長足發展的,難道不是蔣經國?他認為蔣經國不扶植權貴,那蔣經國那些從唸書起就用盡特權的兒子,何德何能政商兩得意?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柯P的辯護者們前一刻還在「公民覺醒」,現在卻像是黨國留聲機般,播送起「蔣經國、孫運璿、李國鼎」的三位一體神話。只是,就算只讀過李國鼎那本頗多修飾的口述史,也該知道李國鼎在「剝蕉案」時,雖也與蔣經國「太子黨」結盟,但後來卻因十大建設與稅制,與蔣經國多有磨擦。而蔣經國因為忌憚李國鼎KT系人馬在財經部會的勢力,在拔擢他所偏愛的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後,便將李國鼎冷凍為政務委員。

讓蔣經國更覺芒刺在背,而與李國鼎同時被奪去部會資源的,是台北市的黨外老市長高玉樹。在台北這個由城鄉移民所構成的大都會裡,絕大多數人或許對高玉樹印象淡薄(如果不是全無印象的話),但對於世代在此的在地台北市人來說,高玉樹市長的政治生命,體現了這座城市從貿易口岸崛起的風格與膽識。因此,陳水扁兩次參選台北市長,老市長都還是榮譽主任委員;謝長廷從南部回鄉出任行政院長,回到打鐵街時也先拜會了高玉樹。

因為高玉樹其人,以在人口結構轉變下或為新人所淡忘,但高玉樹的治績,卻始終是台北這座城市最能自豪的面貌,所以出身老國民黨的現任市長郝龍斌,雖然幾年前胡裡胡塗地拆了高玉樹故居,最近又讓高玉樹委請前輩藝術家顏水龍所製、標識台北舊市區邊界的劍潭公園水牛圖龜裂滲水,但他初任市長的第一次施政報告裡,還是用極大篇幅提起了高玉樹。柯文哲還有那些老是擺出要讓台北「覺醒」的柯粉,對於台北市的歷史與政治氣質,認知卻好像比郝龍斌還要淺薄。

1954年,雖是中上家庭但稱不上豪門出生的高玉樹,四十一歲就「一人戰一黨」,當選台北市長,這件事本身就是老台北市人津津樂道的傳奇。高玉樹在台北工業學校畢業後,因殖民政權的歧視政策,而無法進入總督府遞信部擔任工職,結果到東京半工半讀時,卻憑著過人的外語能力與工業製圖專業,不但在戰時缺乏工程師的日本生活優渥,不但能參與台灣同鄉會與華僑總會的組建並擔任會長,也幸運地成為年紀略長或相近的「大正期」第一代台灣菁英中,極少數完全躲過二二八事件與清鄉,卻又建立政商網絡與美國人脈的。

憑藉從日本累積起的聲望,高玉樹返台即當上台北市商會總幹事,參選第一屆台北市長時雖然國民黨選擇暗助無黨籍自由派代表人物吳三連,以向對蔣介石獨裁傾向充滿疑慮的美國政府表達善意,但返台未久且無全國知名度的高玉樹,竟也開出了第二高票。於是三年後的第二屆市長選舉,當吳三連因為解決外省軍民安置問題而心力交瘁,宣佈不再連任後,高玉樹相當輕易地擊敗國民黨候選人王民寧,卻讓國民黨高層大為震驚。不管高玉樹本人的說法或國民黨的報告,都指出高玉樹對台北市街巷的了解,與能活用在美國第一手學習的科學知識與艾森豪的選舉技巧,是高玉樹勝選的主因。但國民黨自己的內部報告與高玉樹胞弟楊玉成的口述歷史,則進一步點出殷實的本省籍台北市民,對國民黨的統治極度不滿,也是高玉樹輕鬆勝選的原因。

日治時期接受現代思潮的在地台北市民選擇了進步的高玉樹,而高玉樹在第二屆市長任內,也很快就讓台北市煥然一新。中山北路「天橋」的搭建,舒緩了從北門平交道到中正路圓環的嚴重堵塞;南京東路的延伸,將惠通橋以東的中山區納入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帶;羅斯福路的拓寬,解決了台北南區的道路空間不足。被佔用的公園綠地如伊通公園與介壽公園陸續興築,而日本時代就有的都市計畫作業不但恢復,都市設計的概念也第一次被帶進所謂的「美觀地區」。

但正因為高玉樹在台北的聲望高居不下(相較於當時有些黨外地方首長,缺乏具體政績支撐),國民黨將他視為「島內頭號對手」。在當時不過三年的市長任期,高玉樹居然被國民黨掌握的台北市議會移送監察院十六次,理由從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開通南京東路的必要性」,到施工節省預算以致於「預算保留數過高」等。因為國民黨不分清紅皂白瞎整市府官員,連國民黨派到高玉樹身邊的「監軍」,居然也一起惹上官非。而當中最荒唐的是以市長官邸的水電費過高,要辦高玉樹與市府主秘柯台山等人瀆職,結果小小一間官邸的水電費,檢察官居然花了三年來決定不起訴。

1957年高玉樹連任失利,則恐怕是國民黨豐富的作票史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不但公教人員被集中投票,「紅燈戶」被恐嚇票開不出來便抄牌,國家機器更是恩威併用,全力動員。即使是戒嚴時期,當時報紙分析台北市選舉結果,寫出來的竟也是「在數萬黨員支持下所造成的競選浪潮」、「廣播公司和民防廣播系統對這次選舉儘了可貴的協助之責」、「軍人票已百分之百的集中投給一個候選人。總票數在三萬至四萬票之間」。

而高玉樹的政治實力之強,即便三天兩頭用社論攻擊高玉樹的聯合報,也不得不透露出台北市人的政治勇氣,畢竟在當時的報紙上,顯示落選當晚,北門口高玉樹競選總部前聚集了「數千人」。為了避免情況失控,高玉樹也在競選總部上高掛「成敗在所不計」、「公道自在人心」兩條白色布條。

國民黨以這種偷吃步,第一次選上台北市長,但國民黨在台北市的執政表現,卻被認為遠遠不如高玉樹。因此當高玉樹在1964年「復出」時,僅管與上次當選相隔十年,而國民黨投入的資源又多到被民間戲稱為「世界大戰」,但高玉樹依然以顯著的差距擊潰了國民黨提名的周百鍊。這場選舉,換來了台北市升格,而高玉樹也就因此連當了八年市長。

直到今天,許多台北市最好的都市建設,都是由高玉樹在這八年所推動。比如說,高玉樹找來顏水龍協助,參考巴黎香謝大道,而闢建了由綠島和噴泉構成的仁愛路及敦化南北路林蔭大道;新築了由北一號隧道(後來的自強隧道)經復興南北路直通南一號隧道(後來的辛亥隧道)的「南北快速道路系統」。也是在這個時期,高玉樹運用美援經費,打造出民生社區這遠超越所處時代建設水準的示範社區。

諷刺的是,僅管雷震組黨會讓國民黨感受強烈威脅,主要原因是高玉樹這位真正取得群眾支持的實力人物參與其中,但某些所謂「台派學者」,卻因高玉樹的諸多政績與「開路市長」之美譽,而將高玉樹「貶為」一個「工程師」市長(畢竟他也真的是位工程師),好像別的黨外在努力對抗政府時,高玉樹只顧著蓋馬路(奇妙的是,同一位「台派學者」後來在為與國內某大企業關係密切的某南部國民黨本土派人物的傳記作序時,卻力讚這位國民黨人充滿台灣精神)。

且不論高玉樹在硬體建設外,作為台灣極少數富有藝文素養的高官,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等文化機構,都是由高玉樹力排眾議所籌設,而抑鬱多年的本省籍前輩音樂家如郭芝苑的作品,也都是在這時透過北市交而能對外發表(郭芝苑因此創作了<大台北大進行曲>),高玉樹豈「只是」個「開路市長」?而開路與民主又豈是無關?

政治的本質終究是要解決人民共同生活所面臨的真實問題,高玉樹之所以能一再擊敗國民黨,一方面故然是當年還佔首都人口相當比例的台北本地人,因為清末以來建立的現代城市精神,而對於國民黨獨裁政權的專制與落後強烈不滿,但另一方面也因為這樣的首都民氣,有高玉樹這樣並非「理念先行,政策沒有」空想家的人物帶領,在政黨不存在的年代,在台北市建構一套自外於國民黨恩庇侍從體制平行的民主政治網絡。高玉樹許多謹慎的決定,並非膽怯(那個年代有誰比他更嚴重羞辱黨國體制?),而是他掌握的政治實力,遠超過其他同代黨外人士的總合。

社會不可能只有上層結構,沒有下層建築。何況,物質建設絕非某些沒有實際政治經驗的素人所想,是「去政治的」、「理念缺乏的」、「純粹技術的」。高玉樹的市政建設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存在一套完整的發展理念,並以此耦合起黨國獨裁體制中被割裂隔離的專業與政治。至於高玉樹對於市政的概念之所以能超前台灣社會,一方面是他能讀日、英、德、法四種語言又勤快地參與政策擬定,而足以使今日自稱有國際觀的台灣政客(比如似乎不會做英文簡報的「自以為創業」家連勝文)汗顏,此如高玉樹甚早便得知「大眾運輸導向的緊湊城市」這個觀念,並因此堅持民生社區鄰里商業體系的規劃與路線商業區的保存。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高玉樹敢於挑戰威權體制,那時,開路可不只是做工程。這當中遇到許多阻力,是黨國體制畢竟壓過黨外首都的例證,比如光復北路的彎曲或富錦街的斷裂,都持續至今。而民生東路二、三段的延誤開闢與民生東路的時寬時窄,正是柯文哲力捧的「蔣經國的政商關係」的遺毒。本來在高玉樹擬定的都市計畫中,民生東路是與仁愛路相同規格的林蔭大道,而台北市區也因此會呈「雙龍環抱」之姿。但民生東路與松江路口的救國團(現在中央社等單位所在的志清大樓),正是蔣經國人馬的權力基礎,而民生東路道路預定地,則多為與蔣經國交好的某本省籍財團所有,雙方合力干擾高玉樹的施政,於是民生東路整個規劃規模縮水延宕,更導致北中山區後來土地重劃作業除了取得土地,缺乏都會發展的整體性思考。

高玉樹在台灣戰後政治史與台北市發展史的地位,之所以限於老台北家庭的口耳相傳,卻未見於大眾傳播,主因在於後來形成民進黨的新興黨外勢力成形時,高玉樹卻因胞弟遭國民黨栽贓入獄,被「脅迫擔任為內閣閣員」,使高玉樹的形象成為友善卻陌生的早期無黨籍仕紳。但對於國民黨來講,雖然被黨國傳媒捧上天的十大建設期間,高玉樹擔任交通部長,對工程的實際參與理當高過負責找錢的財政部長李國鼎,更不用說其他國民黨官員,但在「蔣、孫、李」的神話中,當然不容黨外人物存在。只是,市政是延續的,人民是延續的,素人不知道高玉樹是歷史差,市長不知道高玉樹與許多市政問題的所以然,怎麼可能會是個好的台北市長?

有一種自以為務實的說法,認為「以前台北市喜歡黨外,現在喜歡國民黨,所以在台北市要當選就要迎合國民黨價值觀」,所以為了在台北市勝選,就得吹捧蔣經國、遺忘(或毋須知道)高玉樹。然而,缺乏理念不代表務實,選舉從來就是分眾的,而支持高玉樹的選民及其後代,後來也仍是首都反國民黨選票的票倉。台北市的政治傾向改變,並不是意識形態偏好轉變,而是人口結構不同,這有夠多的實證科學分析足以證明,不去理解這點,單純幻想反正反國民黨選票必然含淚投票,所以開始唱旺蔣經國,那既不可能當好台北市長,又幹嘛不去代表國民黨參選?

在德國漢堡,一座自由市民自豪的經貿大城,市政廳牆上寫的拉丁文是 Libertatem quam peperere maiores digne studeat servare posteritas(自由,由你的先輩所贏取,後來的人們,請對它予以尊敬),這樣的城市靈魂,與高玉樹老市長被論者評為「為了千秋拼一時」的精神相通。要代表台北的反國民黨傳統,必知高玉樹。

*作者為台北市大稻埕人,因為老家就在台北車站旁邊被推舉或鄙棄為本土型天龍人。自以為是進步的社會自由主義者,但留學時被歐洲同學揭發自由主義認同來自於當不了社會主義者又覺得保守派屬於鄉巴佬。唸過一些法律,但也常被誤會唸的是交通都計或社會學。

2014-06-03

音樂會資訊:Rossini's Stabat Mater

廣告時間。這是禮拜六晚上台北中山堂的音樂會,有林慈音哦∼

以下是音樂會資訊,以及合唱部分的逐字翻譯。其中第 9 段本來是寫給四重唱,但是許多演出以及錄音都改由合唱團演唱,聽說這樣比較好聽,大家說呢?這段 Quando corpus morietur(當身軀將死)很好聽,但是羅西尼很賊,在長達約 5 分鐘的無伴奏重唱或合唱結束之後,樂團馬上用很堅決的和弦核對音準,而且是同一個 G 小調和弦!幸災樂禍的趕快來聽!

第 2 段 Cuius animam 男高音獨唱,旋律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因為這個曲子常常被拿出來單獨演唱,YouTube 上面也有很多單獨的錄音,大概是因為裡面有個頗具挑戰性的高音,high d''-flat(頻率高達約 555 Hz)。要知道,一般而言,男聲要發出比一根音叉(440 Hz)還要高的聲音是很辛苦的 [a]。另外,順便提供一個小常識,男聲,本來是不應該記在高音譜表(G-clef)上的,這種常見的記譜法只是樂譜印行的傳統習慣,其實它們整整高了一個八度。

今年 4 月澳門復活節音樂會,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應邀前往,與當地樂團合作演出這首曲子兩場。演出場地是玫瑰堂,很漂亮,以下也插入幾張照片。



羅西尼的聖詩 Rossini's Stabat Mater

曲目: 羅西尼:聖母哀悼曲 Gioachino Rossini:Stabat Mater

時間:2014/06/07 - 2014/06/07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 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地圖MAP)
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更多相關活動》
費用:200,300,500
官網:http://www.tso.taipei.gov.tw
售票: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
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z2wukCa%2fJEWw


演出者:
指揮:吳琇玲 Shou-Ling Wu, Conductor
女高音:林慈音 Grace Lin, Soprano
女中音:翁若珮 Jo-Pei Weng, Mezzo-Soprano
男高音:王典 Wang Dian, Tenor
男低音:巫白玉璽 Bai-yu-Hsi Wu, Bass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室內樂團 TSO Chamber Orchestra

羅西尼是浪漫時期重要的美聲歌劇作曲家之一,他作品的多產與善於經營音樂事業的能力,無人能望其項背。由於他浪漫、輕鬆愉快的旋律感,廣受大眾歡迎,因此邀約不斷,作品需求量非常大。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將作曲手法公式化,加上一點點創意,以最佳效率,達到一定的量產,迎合大眾口味,變成羅西尼經營音樂事業的行銷手法,也讓他在 37 歲時就退休,享受成就帶來的財富。

雖然羅西尼是一位玩世不恭,講究享樂、美食的作曲家,但他畢生在歌劇創作上的功夫,使他對於美聲技巧極致的掌握,旋律感的渲染力,戲劇性的刻畫,都在這首宗教樂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彷彿在音樂的那端,看到了天堂的榮光
   
Rossini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pera composers of the Romantic Period. He was prolific and peerless when it comes to being as successful as possible in the music business. Because of the romantic, carefree nature of his melodies, he was always in great demand as a composer and therefore has left an extensive oeuvre. Rossini came up with a formulated way of composing, so that he could meet market demands with the utmost efficienc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ing his unique creativity, eventually allowing him to retire by the age of 37 and enjoy the wealth he had acquired in his youth.

Although Rossini took a cynical view of life and was apparently a hedonist composer, his talents as an opera composer gave him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vocal technique. His melodies are infectious and full of drama, all of which can be clearly heard in this sacred work. It is almost as though you can really reach heave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is music.




合唱部分逐字翻譯

1.
  
Stabat [動三單過 stō]
Stood 站著
  
Mater [陰]
mother 母親
  
dolorosa [形陰] dōlōrosus
sorrowful 悲傷的
iuxta [介+受]
next to 在…旁
  
crucem [陰受 crux]
cross 十字架
  
lacrimosa, [形陰 lacrimōsus/lacrima]
weeping, 淚流滿面的,
 (悽苦的媽媽站在十字架旁淚流滿面,)
dum [連]
while 當
  
pendebat [動三單過 pendō]
pended, hung 懸吊著
  
Filius. [陽]
Son. 兒子
 (當兒子懸吊著。)

17/18-4-2014
星期四及五 晚上八時 玫瑰堂
5a-feira e 6.a-feira 20:00 Igreja de S. Domingos
Thrusday and Friday 8:00pm St. Dominic's Chruch
Ciclo Festividades 節慶系列 Festive Series
復活節音樂會 / Concerto de Páscoa / Easter Concert
指揮 / Maestro / Conductor: 張藝 Zhang Yi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
Coro da Orquestra Sinfónica de Taipé /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女高音 / Sopranos: 沈娜/李晶晶 Shen Na and Li Jingjing
男高音 / Tenor: Lee Dong Myung
男低音 / Baixo / Bass: 關致京 Guan Zhijing
Programa 曲目 Programme
羅西尼 / Rossini:《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

2. Cuius ánimam geméntem,
contristátam et doléntem
pertransívit gládius.

O quam tristis et afflícta
fuit illa benedícta,
mater Unigéniti!

Quæ mærébat et dolébat,
pia Mater, dum vidébat
Nati poenas íncliti.
3. Quis est homo qui non fleret,
Matrem Christi si vidéret
tanto supplício?

Quis non posset contristári,
piam Matrem contemplári
doléntem cum Fílio?
4. Pro peccátis suæ gentis
vidit lesum in torméntis,
et flagéllis súbditum.

Vidit suum dulcem natum
moriéndo desolátum,
dum emísit spíritum.
5.
  
Eia, [歎]
O, 唉呀,
  
Mater, [陰呼]
mother 聖母啊,
  
fons amoris [陽呼+陽屬 amor]
fount of love 愛之泉源啊
 (聖母啊,愛的泉源,)
me [人代受 ego]
me 我
  
sentire [現在主動不定詞]
snese, perceive 感受
  
vim [陰受 vis]
vim, violence 威力
  
doloris [陽屬 dolor]
of dolor, sorrow 苦痛的
  
fac, [動二單祈 faciō]
make, 請妳教,
ut [連+擬 (lugeam)]
in order that 好讓
  
tecum [副/te+cum]
with you 與妳一同
  
lugeam. [動一單擬 lūgeō]
I may grieve. 我哀悼。
   (請教我感受苦痛的暴力,
讓我與妳同聲啜泣。)
Fat ut [動二單祈 faciō+連(+擬 ardeat)]
Make that 請妳讓
  
ardeat [動三單擬 ārdeō]
would burn 燃燒
  
cor meum [中+形中 meus]
my heart 我的心
 (請讓我心中燃起)
in [介+奪]
in 來
  
amando [Gerund 動名奪 amandum amō]
loving 愛
  
Christum [陽受 Christus]
Christ 基督
  
Deum, [陽受 Deus]
the God, 神,
(對真神
基督的愛,)
ut [連+擬 (complaceam)]
so that 以
  
sibi [反身代與]
himself 於祂
  
complaceam. [ppp. accendō]
I would please. 取悅。
 (以取悅於祂。)

6. Sancta Mater, istud agas,
Crucifíxi fige plagas
cordi meo válide.

Tui Nati vulneráti,
tam dignáti pro me pati,
poenas mecum divide.

Fac me tecum pie flere,
Crucifíxo condolére,
donec ego víxero.

Iuxta crucem tecum stare,
ac me tibi sociáre
in planctu desídero.

Virgo vírginum præclára,
mihi iam non sis amára,
fac me tecum plángere.
7. Fac ut portem Christi mortem,
passiónis fac me sortem,
et plagas recólere.

Fac me plagis vulnerári,
cruce hac inebriári,
et cruóre Filii.
8.
  
Inflammatus [ppp. inflammō]
inflamed 著火
  
et [連]
and 且
  
accensus [ppp. accendō]
set on fire, 燃燒,
 (當烈火上身時,)
per [介+受]
through 透過
  
te, [人代受]
you, 妳,
  
Virgo, [陰呼 virgō]
Virgin, 童貞女啊,
  
sim [動一單擬 sum]
may I be 願我會
  
defensus [ppp. dēfendō]
defended 受到辯護
 (童貞女啊,
願我蒙妳恩庇)
in [介+奪]
on 在
  
die [陰奪 diēs]
the day 日
  
indicii. [中屬 iūdicium]
of judgement. 審判之。
 (在那審判之日。)
Fac [動二單祈 faciō]
Make 請妳讓
  
me [人代受 ego]
me 我
  
cruce [陰奪 crux]
by the cross 在十字架下
  
crustodiri, [現在被動不定 custōdiō]
be guarded, 蒙受庇蔭,
 ()
morte Christi [陰奪 mors + 陽屬 Christus]
by the death of Christ 藉由基督之死
  
præmuniri, [現在被動不定 praemūniō+munio]
be premuned1/fortified, 得以免刑/鞏固,
 ()
confoveri [現在被動不定 cōnfoveō/con+foveō]
be cherished 受到珍愛
  
grātiā. [陰奪 grātia]
by the grace. 在恩典裡。
 ()
9.
  
Quando [連]
When 當
  
corpus [中]
body 身軀
  
morietur, [DEP 動三單未 morior]
shall die, 將死,
 ()
fac ut [動二單祈 faciō + 連(+擬 donetur)]
make/grant that 請妳讓
  
animæ [陰與 anima]
to soul 予靈魂
  
donetur [被動三單擬 dōnō]
would be donated/given 施
paradisi [陽屬 paradisus]
paradise's 天堂的
  
gloria. [陰]
glory. 榮光。
 ()
10.
  
In [介+受]
Into 直到
  
sempiterna [形中受複 sempiternus]
sempiternal 永久的
  
saecula. [中受複 saeculum]
centuries. 世世代代。
  
Amen. [歎/ἀμήν/]
Amen. 阿門。

 ()
---------------
  1premune 雖然是個罕見的英文字,卻是理解其所源自的拉丁動詞 praemunio的有效捷徑。根據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線上版,premune - having immunity to a disease as a result of latent infection。較常見的同源字是醫學上用的 premunition (慢性病免疫作用)。可理解為:在那審判之日,「基督之死」將成為我這個罪人免於烈火酷刑的「疫苗」;儘管如此,我還是憂心忡忡,請聖母多講幾句好話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 ),所以會有 Fac ...Fac 是第二人稱單數祈使語氣的動詞,是 "please make me/that" 的意思,訴求的對象是聖母瑪利亞,後面分別接了三個被動的不定詞:custodiri, praemuniri, confoveri。其中,custodiri 我們剛剛才在狄多唱過 (義: "Sebate, oh Dei custodi")。所謂「不定詞」,就是我們俗稱的「原形動詞」。「不定」的意思是,沒有特定的人稱與時態。但是有異於現代英語的是,拉丁「不定詞」除了有「主動」與「被動」之分,還有「現在」、「完成」、「未來」之分,共有:praemūnīre, praemūnīvisse, praemūnītūrus esse, praemūnīrī, praemūnītus esse, praemūnītimīrī,每一個都是「不定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方便講「原形動詞」的原因。


Related Articles

[a] 2011-11-05 音高與頻率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1/11/blog-post_05.html

毋忘六四(25周年)

「毋忘六四」這四個字是來自兩年前陳為廷身上穿的一件T恤 [a],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陳為廷,他上了公共電視的《有話好說》節目談論六四。

同一天,蔡英文發表了一篇短文 [1],提起民進黨也應扛起中國人權的責任。這句話招惹了黨內「同志」的「不解」,我因為不解這種「不解」,而憂心地寫下〈再多看蔡英文一眼 (1)〉[1]。兩年之後的今天,對於當初這種憂慮,我想,應該沒有什麼理由可以更樂觀。

兩年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頭腦清楚的學生,對照出部分民進黨員與國人的短視。兩年後,我看到這個學生參與了占領立法院的行動,暴露了民進黨癱軟的代議能力。希望重回黨主席位置的蔡英文,會有足夠的力氣跟新的方法,可以拉這些黨內「同志」一把。

台獨的主張,與對中國人權的關切,不只是不相違背,而且還是唇齒相依。這個道理,真的那麼難以理解嗎?王丹前幾天推薦了以下 10 分鐘的短片 [2],老外看六四也是必看 [3]。看看影片,想想今年 324 的血腥鎮壓,我們所終極關懷的價值難道可以因地而異嗎?

不看,就會忘記。身上戴著腳鐐手銬,久而久之,也會以為自己是尊貴的。

「六四」是怎樣一回事? 【字幕版】
aimak3, 2010-05-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Sia0NcWdVE

建議老師在課堂上播放,與學生分享。
制作: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來源: http://www.hkptu.org/8964/ptu-64t2-2.wmv
無字幕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jehEz...

後記 2014-06-03

關於中國的六四,要的不是「平反」(不要跪著!),要的是把帳算清楚![4]

後記 2014-06-04

今年自由廣場的六四晚會,人數比去年多一點,雖然陳為廷不怎麼滿意…。

我特別把這次陳為廷的演說的影音紀錄連結在後面 [8],因為這是個很值得品嘗的演說。為什麼說值得品嘗?當代台灣許多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應該說是絕大部分的政治人物,其思考方式都是一種「點」的思考方式,也就是 0-dimensional 的思考。換句話說,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短視」,他們所看到的只有眼前,只有現在。

當陳為廷走到六四的台上,表述六四的 2014 看法,期待中,當然必須跟往年不同,我懶得去核對,但是我確信如此。聽他演講,他是邊想邊講的,大家應該會察覺,他從一開始,就把一個點拉成一條線,這是個時間軸。現在是 1-dimensional。然後再把一條線展延為一個面,又多了一個空間軸。現在是 2-dimensional。接著又從這個展延開來的空間("Ausdehnung"),回頭去觀察這個「點」,使得這個「點」的處境與定位更為明朗。那麼,這個「思考空間」到底有幾維呢?我不知道。因為眾所皆知,住在零度空間的,當然看不到一度空間的世界;住在三度空間的,也永遠看不清四度空間的世界。套句莊子的說法,「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我怎麼知道自己未束於教。當然囉,我也不是那麼遜,因為我曾經用了「X 波段」來形容這個「自走載具」[c],所以我也算是可以預見其他可能的 dimensions。

「夏蟲不可語冰」正是蔡英文所面臨的最嚴厲挑戰之一。因此我在此呼籲,雖然有點離題,蔡英文亟須找到合適的黨內同志來做為橋樑,幫她做理念的詮釋以及語言的轉換。但是她是否應該自己多注意這方面的問題,這一點則稍有討論的空間。Anyway,要注意的是,陳為廷的演說比起蔡英文的演說,更吸引我。


Related Articles

[a] 2012-06-21 再多看蔡英文一眼 (1)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06/tsai-vision-1.html


[b] 2014-03-19 台灣學生佔領了立法院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3/Taiwan-Parliament-Occupied-by-Students.html

[c] 2013-08-05 多彈頭、可射後不理的自走載具:陳為廷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8/MIRV-fire-and-forget-CWT.html

[d] 2014-02-11 民進黨為什麼腦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2/why-is-dpp-brain-damaged.html


External Links

[1] 蔡英文, 中國人民的自主意識宛如星火 2012-06-04
     http://www.iing.tw/2012/06/blog-post.html
「1989年6月4日」標示著一個血腥鎮壓的時間點,它是上個世代的中國人民,追求民主改革的嘗試,它不只需要平反,更需重新給予歷史定位。六四事件對中國人民的意義,取決於這個世代的中國人民,在民主化這條道路上的作為。

廿三年來,中國社會富裕了,中國人民挺身為自己發言、爭取自主權利的態勢,也不減反增,一個個的維權律師、維權醫生相繼出現,上訪事件不斷,人民的自主意識宛如星火,民間力量正一點一滴逐漸壯大。但在廿三年前拿著槍桿子對著人民的政權,並未對國家暴力展現反省、對人民展現謙卑,反而花費鉅額的維穩經費,壓制人民的聲音。

中國社會在這些年來歷經了快速的轉變,我們要看到這些轉變,更要促成中國社會往自由、民主化的方向轉變。國民黨並沒有扛起這樣的責任,也無意促成這樣的轉變,我們期待民進黨把責任扛在肩上,這是台灣民主的價值,也是我們一直不斷追求的目標。
[2] 王丹, 臉書, 2014-05-3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2144450618027&id=105759983026
“六四”25週年就要到了,建議每個對這個重大事件想了解的網友,都耐心看完這段10分鐘的懶人包:教給你“六四”是怎麼回事?
[3] 六四專訪:被武警毆打的老外、被坦克碾斷雙腿的運動員、冒死採訪的香港記者、
     方勵之營救計畫│天安門事件│老外看中國│郝毅博 Ben Hedges,
     老外看中國 A Foreigner's View of China | 郝毅博 Ben Hedges, 2014-06-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DCgegaid6Q

六四即將屆滿25週年,《老外看中國》六四專題中,主持人郝毅博和製作團隊,特別專訪了中港歐美各地的受害者和專家,透過他們當時在天安門的親身經歷,帶大家一起還原真相。

新唐人《老外看中國》官方FB成立囉!按讚接收最新節目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laowaintd

按讚加入主持人郝毅博FB,一起討論中港台時事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benhedgesntd
[4] 六四二十五周年悼念晚會-路過天安門 人人坦克人,
     Hosted by 臺灣學生促進中國民主化工作會,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7017301540388
六四二十五周年

六四尚未平反,然而中國今年卻開始針對六四濫捕異議人士,中國人權狀況日益險峻。

因此,我們希望廣邀社會各界參與本活動,讓中共看到台灣公民社會悼念八九民運、反抗國家獨裁暴政、重視人權與民主的力量。

本晚會由台灣學生促進中國民主化工作會、華人民主書院、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聯合發起,誠摯邀請大家參與。

發起單位聯絡人:
台灣學生促進中國民主化工作會-周慶昌
華人民主書院-王興中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邱齡瑤

合辦單位:公民力量、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圖博之友會、黑色島國青年陣線、自由圖博|西藏學聯、基進側翼青年政團、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法輪功人權律師團、中興大學黑森林、淡江五虎崗、靜宜尋根樹、清大基進筆記、台藝大激社、中國醫藥大學柳川沖走社、中正牧夫們。

(持續邀請中........)
[5] 陳為廷, 臉書, 2014-06-03
     https://www.facebook.com/a102579/posts/859990204017133
明天是六四事件二十五週年。 島國前進 Taiwan March將到現場擺攤參與活動,同時,我會出席發言。

從2010年開始,這是第四年,台灣學生參與主辦六四晚會。這個時代紀念六四,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要提醒台灣社會,別被「大國崛起」的美麗辭藻所迷惑,持續認知到中國的威權本質;同時,去看見香港、看見中國社會人民的苦難,設法團結,為中港台,也為整個東亞的和平共存,找到出路。

在香港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Occupy Central with Love and Peace的爭取普選行動,將來到決戰時間點的此刻,與港人站在一起腳踏當下、回望過去,更是無比重要。

明晚,自由廣場見。

引內文:

「活動訴求

一、呼籲中國政府平反六四、調查真相,並追究當時違法鎮壓之下令者及執行者的法律責任。
二、呼籲中國政府釋放中國良心犯與停止濫押政治異見者,依憲法讓中國境內異議人士自由出入國境,並開放海外黑名單回國,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權與自由。人民的異見需要溝通,暴力壓制並不能消滅這些聲音。

三、呼籲台灣政府與中國政府進行任何兩岸交流並須以人權為前提。並且在呼籲中國重視人權之外,也要審慎檢討國內的人權事件。」
[6] 蔡英文, 臉書, 2014-06-03
     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osts/10152038524191065
明天是「六四」事件25週年。25年來,中國發生巨大的轉變,她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區域與全球事務的影響力也與日遽增,然而「六四」的陰影卻是25年來揮之不去的霧霾。

25年前,在北京湧現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挺身而出、聚集在天安門前,是為了追求民主與自由,希望解決貪腐問題、落實公平與正義。25年後,在台北出現「太陽花」學運,五十萬人深受年輕學子的感召走上街頭,堅持民主價值必須真正被落實,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掌握。

儘管相隔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之久,但兩岸的年輕人,都用行動來告訴執政者: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

不管時空環境如何變化, 民主與自由,富足與尊嚴,和平與發展,始終是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因為,這是超越地域、種族與語言的共通價值。

對於台灣人民而言,民主與自由不僅是一種追求,更是竭盡全力要去保有的生活方式。台灣的民主歷程並非一路順遂,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與代價,才能排除倒退的拉力,讓台灣的民主能夠繼續深化、繼續往成熟的道路邁進。因此,對於現在中國人民的追求以及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我們感同身受,所以我們願意鼓勵中國能朝向民主化的方向來轉變。

現在的中國,人民對於保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增加,追求民主與改革的聲音也未曾間斷,我們看到許多的民間組織日益活躍,網路上的聲音更是多元且喧囂,這股源自民間的活力正在逐漸成形,終究它會慢慢地改變這個國家的面貌,而且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人民作主,拒絕政府專制,這是兩岸年輕人相隔25年卻同樣大聲告訴我們的事。年輕人有權決定他們的未來,兩岸的執政者都應該用心傾聽這個聲音,謙卑的反省自己,並且誠懇的回應。我們也希望中國政府深刻理解:啟動民主改革,不會為中國社會的穩定帶來致命的衝擊,因為,我們相信,中國人民有能力、也有智慧來面對民主化的過程與考驗,這也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7] 六四事人件簿, 蘋果日報, 2014-06-03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40603/405159/
     http://infographic.appledaily.com.tw/events/tiananmen_square_protests

[8]【蘋果Live】島國前進代表陳為廷, Jill Chang, 2014-06-0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HKKG1xxMo
     (編按:自由廣場六四晚會陳為廷演說。下一則陳增芝的短文與其部分內容呼應。)


]9[ 陳增芝, 臉書, 2014-06-04
     https://www.facebook.com/zengzhi.chen/posts/10203817903795838
1989年中國六四事件,當時台灣戒嚴初解,蔣經國驟逝,李登輝上台未久。拜報禁解除之賜,台灣媒體空前大量報導中國新聞。

畢竟,在此之前,台灣並不容易看到有關中國的新聞。中時、聯合與老三台大賺六四財,國民黨更是順勢大動員,從校園到演藝圈。

那時我正好研究所二年級,剛知道二二八事件不到兩年,還在鄭南榕自焚事件的憤怒中。

那時,母校淡江大學的黨務系務也大張旗鼓的動員悼念六四活動。一天下午,我跟學妹在研究室,一位別所研究生來通知並遊說我們,某日某時到校設的六四靈堂追悼六四英靈。

但是,我拒絕了。

我說,我敬佩中國那些追求自由民主的學生,敬佩他們的勇敢,哀悼他們的犧牲,但是,我自覺沒有臉去,因為我覺得台灣的學生太丟臉了。

我說,身為台灣的學生,如果連鄭南榕的英靈(同年的4月7日),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追悼,我們有什麼臉皮追悼中國的六四?

那位國民黨的研究生支吾了半天,很尷尬的離開。學妹說,學姐你太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