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6-15

什麼叫「流利的英語」?

蘇貞昌最近在美國看著稿子用英語/美語演講,「自由蘇報」登了一篇特稿 [1],署名駐美特派員曹郁芬,文章裡這樣寫道:
首先,被視為本土派政治人物的蘇貞昌以流利的英語在華府發表演說。
如果大家感興趣這篇特稿裡所謂流利的英語聽起來有多流利的話,請參見 [2]。聽過蘇貞昌的英語演講片段,我不得不懷疑曹郁芬的稿子被報社「高層」竄改過,不然的話,我實在無法想像,曹郁芬在美國是怎麼混的,怎麼會用「流利」兩個字來形容他的英語。當然囉,語法是流利的,因為他是照著稿子唸的,而稿子是幕僚擬的。

這樣好了,讓我們大家來腦力激盪一下。
  1. 什麼是流利的英語?
  2. 流利的英語如何可能?
  3. 一個在生活上幾乎沒有機會講英語的人,如何可能講出流利的英語?
  4. 流利的英語是不是當總統的要件?
  5. 那麼,適任總統的要件是哪些?
我看…我認賠殺出,乾脆給我馬英九好了…

後記 2013-06-19

今天看了關於法國高中哲學教育以及會考的文章,覺得這一篇更應該歸到哲學類,所以就把這些文章 [3] [4] [5] 都收錄在這裡。為什麼這篇跟哲學有關係呢?

讓我們換個角度,以更淺顯的方式來想想,台灣是否需要像法國那樣的哲學課程以及會考,哲學是不是那麼「沒路用」、那麼難、那麼不重要。

哲學,由我的觀點來看,其實是起步於一再地提出我們所耳熟能詳的 what, why, how 這三個問題。我上次所提出的問題,其實都沒能脫離這個範圍。

首先,我們質疑「流利的語言」這個概念的不當使用,因此便在標題上點出「什麼是 X?」。其實 what 的問題還有,例如,該報導所牽涉的真的是「英語」嗎?什麼是「英語」?什麼又是「美語」?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哲學活動的第一個基本動作,也就是確立一個概念。套用比較八股的說法,就是「定義」。

再者,這篇文章提出了「如何可能」,這就是 "how" 的一種形式。例如,在英文裡我們常問 "how is X possible?",康德的說法則是 "wie ist X möglich?"。所以,我的中文語法「如何可能」其實是剽竊自康德的大哉問。

而 "why" 就隱含於我所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換句話說,假設一個人在生活上完全與英語無關,為什麼要說他的英語流利?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個政治的切入點。提出這種問題,也是哲學活動的常態,它源自「好奇心」,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有些人可以很自信地舒展這個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然而在台灣,大部分「敏感的好奇」都會受到壓制,政治上、倫理上…,而且已經習慣於這種暴力。

提到政治 ── 因為我既然考得上台灣的理工科系大學,就好奇地端詳了一下今年法國出給理科高中生的三道哲學題目 [3]
  1. 我們可能有道德行動而不介入政治議題嗎?
  2. 工作能夠使一個人有自我意識?
  3. 請申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思想和運動文本。
再回憶一下自己高三時的心境,竟然是完全沒有能力面對這些考題。也就是說,自我評量的結果是零分。再換句話說,我的高三程度考法國的「大學聯考」,哲學科是零分。

之所以用 whatwhyhow 這三個問題,來描述哲學活動的起步,也是因為同意 [4] 這篇文章的觀點,哲學是必須提出問題的,哲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而且哲學活動是永不休止的。當哲學活動繼續進行下去,就難免必須創造出許多新的概念或符號,然後再借助這些所創造的哲學概念,以它們為基礎,繼續進行更上層、更抽象的哲學活動。這些概念與符號持續地累積,堆砌如山,有的已然廢棄掩埋,有的正逢林蔭廣被。在這座山上攀爬,可謂舉步維艱,一不小心,就要迷失。最後,「哲學」這個東西變得深不可測,把學習過這些概念的菁英世界跟其他人的世界隔離開來。這不是哲學自身的問題。任何一面以抽象術語跟符號砌起的高牆,都可以隔離出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一分為二的負面後果之一就是,生活在這個菁英世界裡的人,只要身上掛滿了這些哲學符號的勳章,隨手拿起一面,不僅擲地有聲,還可以把很多人驚嚇得啞口無言。他們到底懂還是不懂,這並不重要,只要接受過這種填鴨式的教育,背熟一堆詞語(尚稱不上概念),就可以拿出來唬得人一愣一愣地,說別人不懂,而其他人辭窮,也就只好閉嘴。他們穿著這身掛滿勳章的制服,像天龍國人般,戴著「哲學的氧氣罩」,大搖大擺行走於自己圈定的菁英世界。其實,這裡面有一堆人根本就沒有從事哲學活動的能力與動機。正因為如此,我把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在政論節目當名嘴的談話,收錄在〈名嘴語錄〉[a] 裡,並提出我的質疑。

或問,質疑台大哲學系教授的哲學潛能,難道不需要「懂哲學」嗎?我認為的確不需要,最起碼,不需要認得上述那座山上的每一顆石頭。因為哲學必源於平常心,這類似於我對法律所持的態度。我們不需要「懂法律」,就可以批判法律,因為法律受法理指導,而法理必源自於人之常情。只有這樣的態度,以及這樣的自信,才可能破除那道隔離菁英世界與平民世界的「種姓」藩籬。這正是台灣大部分弱勢者所最缺乏的自信,他們吃慣了「專業術語」的威嚇,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所發出的最原始呼喚,what, why, how,就是哲學;也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法律的源起。至於,如何以平民的身分質疑菁英世界裡的林火旺,孔丘所提出的方法學「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已經綽綽有餘,而這並非孔丘的專利,像這樣的方法學,本來就深植於每一個活過的人心裡。

或問,whatwhyhow 這三種問題不是用來描述科學活動的嗎?其實都適用,不同的是,科學所把玩的是自然界的物質空間,哲學則是人文界的抽象空間。哲學「沒路用」嗎?就算是不懂得任何哲學符號,如果 what, why, how 的哲學精神在台灣全面深化,那麼我們所批判的新聞報導方式就不會有市場,也不會那麼多的媒體亂象,其力量不可謂不巨。

所以我主張,我們的高中也應該納入哲學教育,而且應該暫時止於 what, why, how 的哲學活動,鼓勵以批判的眼光看事情,傳授一些哲學方法,並質疑任何垂手可得的答案,不要盲目地讓學生去背哲學史、使用深奧的哲學概念,這些都可以留待上了大學之後,由興趣來決定未來是否繼續更深入地從事這些工作。

總而言之,當我上次把文章歸類到科普,已經感覺到它與哲學教育有關,所以當時也就理所當然地止於提出問題。沒想到在幾天之後可以進一步沉澱當時的感覺。


Related Articles

[a] 2012-06-21 名嘴語錄/林火旺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06/blog-post.html#20120717b

External Links

[1] 蘇給美國的一次意外, 自由時報駐美特派員曹郁芬, 2013-06-15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15/today-p1-2.htm

[2] 蘇貞昌首次英文演講 外媒肯定, 民視新聞, 2013-06-1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EBPx4WstI

[3] 法高中畢業會考 首科考哲學,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 2013-06-17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6170262-1.aspx
法國高中畢業會考今天開始,基於200多年的會考傳統,第一天的第一堂考試科目是哲學,今年的考題被認為「古典而沒有驚奇」。

法國高中會考是1808年由拿破崙創設,當時應考科目就已包含哲學,並以哲學科展開會考序幕。每年的哲學題目都會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和討論,考生們有4小時作答,考生可以在各組3道題目中擇一申論。

今年文學組的考題是:語言是一種工具嗎?科學只侷限於檢驗事實嗎?請申論笛卡爾(Rene Descartes)1645年致伊麗莎白公主函文本。

經濟、社會學組的考題是:我們對國家的責任是甚麼?既然無法理解事情,是否就該自己想像?請申論12世紀安瑟倫(Saint-Anselme)的協同書(Concorde)文本。

科學組的考題是:我們可能有道德行動而不介入政治議題嗎?工作能夠使一個人有自我意識?請申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思想和運動文本。

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

法國全國有66萬4709人應考,今年最年輕考生年僅13歲,最年長者為91歲。102
[4] 【TEWA評論/2013.06.18/by 上&Kaientai】從畢業會考看法國高中哲學教育,
     臉書, 2013-06-18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744414728816
【TEWA評論/2013.06.18/by 坂上&Kaientai】從畢業會考看法國高中哲學教育

(一)前言:

- 言語是否只是工具?(Le langage n’est-il qu’un outil ?)

- 因為缺乏認知,所以我們進行詮釋?(Interpr?te-t-on ? d?faut de conna?tre ?)

- 我們是否能有無涉於政治的道德作為?(Peut-on agir moralement sans s’int?resser ? la politique ?)

這些是法國高中生今年在攸關大學入學的畢業會考(baccalaur?at)中可能遭遇的哲學考題。

自拿破崙時代起,哲學即被法國列為中等教育必修,也成為創始於1808年的高中畢業會考的科目之一,續至今日。現在的法國高中生,不論是文組、經濟與社會組、自然科學組,在高三那一年都必須修習哲學課程;在六月份的會考中,首先迎接的挑戰就是哲學。

為何法國的高中生必須學習哲學?更根本的提問是:為何法國人需要哲學教育?與其就「何謂哲學?」的學科本位來回答這個關於教育目的的大哉問,不如從其高中哲學課程與畢業會考的內容來思索。

(二)哲學教育的方式

在一年的哲學課程中,法國高中生將面對從古希臘至當代的思想巨擘。但高中哲學課並非哲學史教學,教師與學生將從哲學家的思辯經驗中,討論各種概念,如:主體、理性、自由、信仰、慾望、語言、正義、國家、工作……等。哲學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哲學思考」(apprendre ? philosopher)甚於哲學知識的傳授。

如果將哲學教育定義為「教授哲學」(enseigner la philosophie),那麼哲學課程就會被設計為:透過對哲學經典著作的學習,清楚地勾勒出某些出沒於哲學史的概念,並讓學生據此練習書寫。但哲學教育並非為了培養哲學專業工作者,而是培養思辯問題的能力——在思想的常與變中、在與人性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中,創造問題化(probl?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與論證(argumentation)的過程——這是包含閱讀、書寫與論辯的複合能力。與其說學生從哲學課習得「哲學家說了什麼」,不如說他們參與了一次次的哲學創造。

既然哲學教育是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概念化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自然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者勝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三)哲學教育的目的

由歷年的考題可以判斷,法國的哲學教育與現實絕不脫節——既然哲學是思考與人性有關的基本問題,哲學教育當然可以很當代、很本土、很政治。學生經由哲學課的洗禮,培育了人文條件、訓練了公民視野。他們在哲學教育中參與了如探險般的問題化、概念化與論證過程,學會了獨立思考,發展了理性判斷下的批判自由,並以之關懷個體與世界、他人、自身關係的意義。法國政府期待年輕學子練習運用理性,以了解這個複雜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倫理各面向的挑戰與取捨,並投身必要的公共辯論與政治抉擇、積極參與各種型態的民主生活。

哲學教育的人文陶養,將孕育出富有知識性與理性的公民關懷。「願意對公共政策表達觀點」是公民的初步,法國社會更期待「思考我們/你們在說什麼」、「明白我們/你們在說什麼」成為普遍的現象——讓言說具有民主功能、公民意見有理性溝通的可能。

根據法國教育部擬定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養具備知識性與當代性的公民。因為哲學教育,在法國的高中課程中,顯然可見一種對於知識份子的期許。教育所為何事?在文憑與就業之外,我們看到值得台灣欣羨之處。

(四)臺灣斯土斯人

台灣不只缺乏哲學的傳統,更缺乏哲學教育的土壤。本文之所以介紹法國的哲學教育,並非鼓吹直接引進高中哲學課程,更非暗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改頭換面便重新上市,而是呼籲我們必須對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如果教育不是為了介入本土的當代課題、不是為了培養公民所需的人文條件,教育就會成為有力階級的利器——規格化地製造出一代代對政治冷漠無知的經濟動物。在驚嘆法國哲學會考所展示的知識高度之時,台灣的當務之急,是翻整出一片可以播下公民種子的教育土壤。

本文改寫自舊作〈公民的搖籃——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觀察〉(2012.10.09發表於想想論壇)。
[5] 小杜白雲, 【教育】法國的高中會考考什麼東西啊?(這次有題解), 寒山石徑, 2011-06-22
     http://hsuotto.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22.html

2013-03-06

40 年後的台灣

今天看了這個。
301呆頭鵝:二二八究竟是什麼?羅士哲, 臉書, 2013-03-04
http://www.facebook.com/notes/羅士哲/301呆頭鵝二二八究竟是什麼/545785322108610
要是我自己也是像這些小孩這樣長大的,恐怕很難是今日的平庸。這就是為什麼我一再地公開呼籲年輕人,就不要客氣了,及早接管這個社會吧。僵化的已經僵化,看不見的還是看不見,事不關己的事不關己,或拘於虛,或篤於時,或束於教,有許多事情恐怕只因時代的變遷以及大自然的循環才得到解決。在一個巨觀的時間尺度上,當代所期待的所謂「理性」與「溝通」,充其量止於「禮貌性的社交作為」。

2050 年代以後的台灣文明,是我所期待的,但恐怕是當代所唾棄的。

後記 2013-03-12

今天又看了這個。
308呆頭鵝:關於隱瞞, 羅士哲, 臉書, 2013-03-12
http://www.facebook.com/notes/羅士哲/308呆頭鵝關於隱瞞/549351245085351

307城市旅行, 臉書, 2013-03-12
http://www.facebook.com/notes/羅士哲/307城市旅行/549343555086120

2012-05-22

新聞現象學 (A Phenomenology of Media Consumption)

繼「林來瘋」現象之後,在馬英九第二任總統就職典禮(2012-05-20)前後,台灣媒體上到處又見「馬來瘋」症候群。我們先從一個收視率不錯的政論節目中,擷取出自一位典型「名嘴」黃光芹用在馬英九身上的若干抽象用語,來 review 一下這個現象。以下語錄取自 2012-05-19 年代新聞的《新聞追追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HCU2AhQCWY。請注意,我們無意批評《新聞追追追》這個節目,因為它目前是相對優質的政論節目,同台的《新聞面對面》也可說是個優質認真的政論節目。
他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道歉在他嘴巴裡面是不值一斤兩斤的ㄟ,道歉是隨時像喝開水這樣……

他說了謊,他繼續說謊,他用數字來掩蓋他說謊的這個醜陋面……

原形畢露,這本來就在我們預料當中,我們不抱任何期待了……

他沒有能力……

你聽了會好笑……

對牛彈琴……

你馬總統,你未來你靠什麼力量支撐?是靠你的顢頇、無能、昏庸、自戀、自狂、自大、自負,這些東西支撐嗎?

說謊他還用數字美化……

其實我那麼篤定在今天,519 的今天,這麼篤定說,不要對這個人抱期望,是因為他一直在重蹈覆轍……

所以馬英九只會,我們講一招半式,他只會這一套……

那不是道歉嘛,講了 N 遍了……
接下來呢,我的用意並不是要大家加入這個行列,而是想要邀請大家來喝杯紅茶,淡定一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看這些事情。這裡比較顯著的問題是,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那麼意外?好像大家都突然大吃一驚!?這就比較費解,也值得討論。馬英九雖非無辜,但是,至少從我的角度看起來,其實,
馬英九一直都是馬英九,他並沒有變。
他並不是一個剛出道的政治人物。他緊密暴露在鎂光燈下的言行二十年有餘,是個人盡皆知的政治人物。我個人不會太相信馬英九,或是一個其他任何同樣年紀的政治人物,會那麼具有改變的潛能。那麼,一個一成不變的馬英九,長年受到歡呼、尖叫、詠歎、讚美,甚至於深入於其 DNA 完美結構的探討(這些文章在網路上應該還可以找得到),現在卻又受到全國上下的撻伐,而且聽說還是「不分藍綠」。偏偏是在這個總統大選勝負已明、選民才剛剛做好決定的時刻,他的續任,說是多數台灣公民的自由意志,一點也不為過。那麼,變的是我們選民囉?變的是我們的民意代表?變的是我們的媒體?變的是我們的名嘴?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

民意代表這方面,應該想得通,因為他們會擔心沒票。媒體這方面,應該也可以理解,因為收視率是他們生存的關鍵。名嘴這方面,應該也容易理解,因為他們需要通告。那麼,選民呢?基本上,選民需要的就是生活。選民在這個關係下,其實就是對以上三者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消費者,是這整個消費鏈的上游。

這幾天,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選民反悔」,姑且信其為真。那麼,選民所缺乏的,豈不是「精算」?可是這還是不怎麼通啊!台灣多的是商人,或者說是生意人心態,所以我們又不能全以「失算」來解釋。因為至今,許多「生意人」並沒有「失算」,他們雖為少數,一直都是財運亨通。

或許可能真的會有少部分的選民,在此刻覺得無法自處。他們可能真的是所謂「反悔」的一群人。若然,我們一點都沒有譴責的意思(呼應蔡英文的呼籲, 2012-05-19),我們反而更應該站在他們那一邊。這當然也包括綠營的選民。但是我們也必須提出更具體的意見。

在現代的德國,有一種所謂「經 TÜV(技術安全檢驗協會)認證的的德國聯邦網際網路暨媒體輔導教師」(TÜV-zertifizierter Internet- und Mediencoach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他們見長於媒體消費的安全性,也常常負責訓練在學的青少年,如何安全地與各式各樣的現代媒體相處。德國人看到了這個必要性,德國人也劍及履及地創造了這樣的專業。他們可能沒有旁例可茲參考,亦無先例可以依循。

在當代的台灣,看報紙、看電視、聽廣播,跟其他大眾傳播媒體,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特別是把當天的所有報紙一次看過,這時最有趣的,並不是「新聞」本身,而是看他們各自「怎麼做新聞」。因為在這些媒體上面,其實很少看得到「新聞自身」,所看到、所聽到的多是「新聞自身」所觸發的「新聞現象」,也就是他們「怎麼做新聞」。暴露在這些媒體之下,千萬不能錯過的,就是要好好享受這種「樂趣」,不只有助身心健康,也有助於還原「新聞」的「真相」。

看到這幾個字眼,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什麼聯想?沒錯,是有本書叫《現象與物自身》(牟宗三, 1909-1995),從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批判講起,又有個人叫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嘗試進一步提出一些「更具體」的方法,來把「現象」「還原」為「物自身」,在他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提出諸如「存而不論」、「自然擱置」、「懸擱」等概念,來還原「真相」(這個字眼對當代的台灣其實也極具描述意義)。

我不是哲學專業,但願我們哲學系、新聞系、語言學系、資訊科學系,以至於跨系的學人,不妨也寫一寫具有當代關懷意義的「新聞現象學」,提出一套有系統、有效率的具體閱覽程序,幫助台灣公民由「新聞現象」還原出「新聞真相」。例如包括具體的報導與評論分離技術、置入性行銷過濾技術、商品與標示不符的包裝技術透視法等,也包括各台各報之利害、政商立場與行為分析,及其閱覽建議。例如,於某些特定的時機,由《自由時報》擷取關於蘇貞昌先生的新聞,應該注意哪些事情,使得還原新聞真相。

當代?什麼是當代?當一百年後的人們回顧 2012 年的此刻時,會看到哪些東西?由一個遙遠的時空,他們所看到的,大抵上多會是一些特別具有時代意義的顯著特徵(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一些文化上、政治上、經濟上,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顯著特徵。在媒體消費及投票行為方面,「新聞現象學」也可能會是一個 proper candidate。這種「新聞現象學」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台灣公民,在資訊取得、政治判斷以及利害「精算」之困境與可能突破的最佳寫照,也可以成為在野黨所關懷的議題之一。

其他值得探討的台灣當代特徵還有很多,我自己印象很深刻(也很痛苦)的有,例如,媒體人陳立宏長年來掛在嘴上的「台灣人,你到底還有沒有記憶?」、「有記憶的人活在台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的確是這樣!這些都是台灣發展的根本瓶頸。一個準民主社會的持續發展與正常化的最終源頭,真的是生存於這個社會的公民,這一點在野黨真的必須看得見!真的必須從根紮起!



後記 2012-06-01

今天終於在媒體看到有名嘴碰觸到這篇文章所提出的問題。馬英九一直都沒有變,旗子也沒有在飄,是我們的心在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在 2012-05-30 的〈新聞追追追〉裡,鄭村棋這麼說(1:02:3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uXSiLdYm8):
…馬英九的不負責任,而又掌握這麼大的權力,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你叫他改不可能,這是他的個性、他長期的作風。要改的是我們。改兩個。我們錯看他,要負責。第二個,拿起責任來,這次一定要逼馬英九出來道歉,承認整個這些政策是他下的,是他弄錯了,而且他把別人出賣了…
太好了!很樂見馬英九的問題,終於有一絲的機會可以回歸到它真正的根源,那就是,我們台灣公民。馬英九是可以也應該被檢討,但是絕不能忘了,是選票剛剛才決定的。對我而言,馬英九自從暴露在鎂光燈之下,從來就沒有成功地掩飾過自己的心態、特質跟做事方法。所以「這是他的個性、他長期的作風。要改的是我們」這種評論雖然來得晚,但是必須開始。

除了以上所引述的名嘴評論之外,這一陣子,也聽到媒體界終於有人開始罵馬英九什麼「…你要告訴我們你的政策、戰略在哪裡!…」。是啊,是要有全面性、前瞻性的政策跟戰略啊,這不是治理一個國家第 0 件必須深思的事情嗎?總統大選前為什麼我們看到那麼多人只是跟著複誦著「黃金十年」(亦見 [b]),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又受到過多少青睞(亦見 [a])?這些問題不都是總統大選投票以前就應該關心的嗎?

另外,同一個節目的另一位評論員胡忠信做了個結論(1:26:24):
…台灣三個危機,總統領導力、行政系統的執行力,及至人民對總統、對整個行政團隊的公信力,這三個嚴重的危機,這是我們面前要趕快去面對的。
這就跟這篇文章的思考方式有所出入了。我們的版本是:
台灣只有一個危機,那就是,公民的判斷力。這是我們面前要趕快去面對的。
這其實應該也是鄭村棋所真正想要講的。而影響判斷力至鉅的,就是我們唯一的資訊來源,也就是現代媒體。



Related Articles

[a] 2011-08-17 台灣的第一次: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台灣歷史的轉捩點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html

[b] 2011-11-01 不愁吃不愁穿的黃金十年來了!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html

[c] 2012-07-31, 媒體觀察:旺中集團抹黑黃國昌事件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07/wwctg.html

2011-12-11

計算素描之基礎(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al Drawing)

素描的本質(The Essence of Sketch)

素描或其它形式的臨摹(imitating)繪畫是一種把「所看見的」,透過媒體「再次表現出來」的藝術。在這過程中,至少有兩個關鍵的問題:
一,作者到底「看見了什麼?
二,作者如何「複製」其「所見」?
第一個階段是視覺訊息的接收與儲存,第二個階段是這個訊息的複製。後者涉及到複製(reproduction)的方式與技巧,我們暫時擱置,而是把焦點放在前者。那就是:
我們到底看見了什麼?
何謂「所見

這是個相當抽象的問題。然而,清楚的是,這個「所見」顯然因人而異。同一個景象,有人「看見」這,有人「看見」那,「注意力」(attention)各放在不同的地方。接著,以不同的「所見」著手複製同一「景象」,其結果自然迴異。我們會同意,有名的畫家對外界的事物各具其獨特的「看法」以及「表現方法」。而這裡的「看法」,就是我們要在這裡思考的重點。

我們先嘗試把
「我們看見什麼?」
這句話改寫為
「我們對眼前的景象意識到了什麼?」
這可以說是,外界的景象自身,透過光與視覺,投射在我們內在意識的過程。那麼,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投影」(projection)。所謂「我們所看見的」,就是「外界的現象與物自身」在我們的「心智上」或是「意識上」(consciousness)的投影。既為內心的「投影」,這個「投影」就必須以某種內在的形式存在。我們每一位觀察者(observer),對於同一個景象(scene)都會以不同的「座標」(coordinate),而得到不同的「視角」、「觀點」與「看法」。然而,我們想要指涉的,並非「觀察者」與「外界景象」之間的空間幾何關係。而是,我們接納外來刺激(stimulation)的「能力」(capacity)、方式,以及其限制(limitation)。也就是,外界的「景象」到底是以什麼內在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意識」上?所以,「我們所看見的」又可改寫為:
「外界景象在我們意識上的投影」
先停下來,檢視一下這種說法是否合理(plausible)?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對於同一個外來刺激(stimulation)是不是都會有不盡相同的感覺與反應。找一些生活經驗上較為極端的例子,考慮我們每一個人面對同一個問題的迴然不同「心態」。那是因為每個人各以其獨特的內在「座標」或「表示法」去「記錄」(register)同一個外來的問題。同一個問題在每個人身上,內化為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形式」或「投影」。各有各的「感動」。

化約論立場

我們現在要回到「化約論者」(reductionist)的立場思考這種內在的「投影」(projection)或「表示法」(internal represention)。仔細看看 representation 這個英文字可回溯至拉丁文的 praesentātiō。它可拆為 re--presentation。是「再次-呈現」的意味。而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就是以「內在」的形式「再現」外來的「景象」。「表現的形式」不能是抽象的。而是必須以物理、生化等機制存在。這個「投影」必須有所「寄托」。要「存在」於某種實存的機制之上。而這個「機制」(mechanism),無非就是我們的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及其深入至高層「意識」之所有路徑(pathways)以及所激發的活動(activities)與現象(phenomena)。所有因外來景象的刺激而引起的一連串內在活動及現象,可以說是我們對於這個外來刺激的總和「印象」。這樣的定義應該沒有遺漏的可能性。到這裡,我們已經把
「我們所看見的」
改寫為:
「特定外界景象所觸發的所有體內活動與改變」
雖然很小心地不 jump to conclusion 而侷限於腦部,這時,卻不免聯想起現代的醫學已經習於使用正子放射斷層攝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來活生生地(a vivo)顯影人類腦部活動。而根據我們目前的定義,PET 顯影本身,除了腦部的自發性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之外,就是我們所謂「外來刺激」在腦內的「投影」的一種觀察方式。

循著以上的思緒,所有直接導因於特定外來刺激所發生的所有體內活動都可視為「所見」。而這些活動(activities)都是這個外在景象的「投影」。我們再尋找更極端的例子來突顯這個思緒至此所得到「所見」之廣義:如果一個外界的景象可以激發體內生殖系統的活動(stimulated activities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那麼,連生殖系統的活動都應該視為這個外來視覺刺激之「投影量」之一。換句話說,以我們這裡廣義(in a wide sense)的定義來說,
生殖系統也「看得見」(The reproductive system "sees"),
或是
生殖系統的反應也必須是「所見」的內涵之一。(The reaction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is to be taken as one of the constitutional elements of what has been "seen".)
雖然這個看似詭異的 lemma 並非我們的最終目的,但是,以這個方式討論視覺或「所見」的本質,這種結果是無法迴避的。再換句話說,在這廣義之下,
「所見」的內容包括了身體對外界景象的一切「反應」。
它就是對外來光學刺激(optical stimuli)的所有「感動」(responses)。

何謂「所聞」?

以同樣的(parallel)思緒,也可以得到,所謂「我們所聽到的」,或謂「所聞」,在這個廣義之下,其內涵也必須是身體因外來聲學刺激(acoustical stimuli)而發生的一切「感動」(responses)。故而,因此而流下的眼淚(tears)也必須視為這個聲音(sound)的「投影」(projection)。「流淚」這個活動,是這個聲音(possibly a musical phrase)經由聽覺路徑(auditory pathway),投射到我們身體裡面後之內在表現形式之一。是一種內在的表示法(internal representation),既為「表示法」(representation),「流淚」也是我們,身為聆聽主體(listening subject),對這段聲音的一種「描述方法」(description)。

再大膽一點地說,「流淚」這個活動,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身心」對於這一段外來聲學擾動的一種「素描」(sketch)。它是聲音的一個「投影」(projection),是聲音的「影子」(shadow)。這滴眼淚是這段樂句以「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所描繪(sketch)出來的一個「畫像」(portrait)。在這同時,我們也在身體裡的其它部位,特別是腦部,以及聽覺路徑(auditory pathways)週遭,為這段樂句(musical phrase),留下其它形式的「畫像」(portraits)。

上述這個聲音走過的路徑(pathway),及其所留下的痕跡(traces),在一般的腦神經科學(neuro science)或解剖學(anatomy)教科書上都可找到詳細的討論。這些神經元離子通道(ion channels)閉合、交互放電(discharge)、尋求接觸,進而發生拓樸學變化(topological change)等現象,跟眼淚一樣,都是這段聲音在體內的「投影」(projection),或是「畫像」(portrait)。只不過在感覺上,眼淚「畫得比較不像」,聽覺系統本身對聲音的傅利葉分析(Fourier analysis)則可說是「畫得比較像」。然而,眼淚,卻可以視為身體對這斷聲音在其深層結構上的解析。像這種「聲音片段的深層結構的解析能力」,電子計算機軟體是非常難以達到的。我預言,讀者有生之年不會看到。這是題外話了。

把眼淚說成是對外界某一聲音片段的「解析」,或是回到視覺,把身體的特定分泌物視為對某一外界景象的「解析」,一點也不為過。聲音與景象一樣都具其「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而身體以釋出分泌物(secretive activity)的方式,作為內在表示法之一個座標軸(coordinate axis)或基底(basis),是對其深層意涵提供分析(analysis)或解析(decomposition)。當這段聲音,或這個景象是由另外一個人所發出,涉及「意思表示」時,尤其然。

名畫家心中的秘密


這是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1932 年的油畫(130 × 97 cm),〈Le Rêve(夢)〉畫中為當時 24 歲的 Marie-Thérèse Walter。[1]


TODO:

* 一般用途之「所見」與藝術創作導向的「所見」。
* 一般用途 --> 生存與生殖。
* 局部放大與強調。
* ...

TODO:

後記:穿插在文章裡的英文字,甚至於整句的英文,除了滲透搜尋引擎的索引,提昇點閱次數外,還具有幫助我往前思考的功能。

我的相關文章

共軛濾波素描 006:蔡英文(Ing-Wen Tsai)
共軛濾波素描 005:蒙娜麗沙(Monalisa)
共軛濾波素描 004:Lena (Lenna)
共軛濾波素描 003:頭髮(Hairs)
共軛濾波素描 002:頭髮(Hairs)
共軛濾波素描 001:頭髮(Hairs)
計算素描之基礎(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al Sketching)

External Links:

[1] Le Rêve (paint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_R%C3%AAve_(painting)
[2] Picasso- The Dream
     http://www.mystudios.com/art/modern/picasso/picasso-dre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