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4

香港人 vs. 台灣人

今天看了這個。

紅眼:買得起誠品的美 學不到台灣的味(香港雜評, 2012-08-12)
http://commentshk.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4510.html

梁文道:這是個充滿噪音的島嶼
http://commentshk.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8352.html

文章跟網友回應都滿有意思的。


沒去過香港,也沒真的認識過香港人,所以對他們的印象就是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就來回憶一下唯一的一次跟香港人的書面接觸。

那是在德國的時候,由於研究工作,看 Usenet 的 "news" 是每天生活的重要活動之一。有一次,在 sci.math 群組上看到有人提了一個數學問題(關於 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尋求意見——沒記錯的話,那天剛好天氣太熱,大家都脫光衣服自動放假了,幾乎只有我一個還留在辦公室——這個問題剛好我滿熟的,就一個人在那邊好整以暇具體地回了一封信。接著對方又來過一封私人的郵件,我又回了一次。在這之後,幾乎就淡忘了。

那個時候,我們在網路上除了都是用真名真姓,在簽名檔還會放上自己的辦公室地址,甚至於電話號碼,沒記錯的話,我還放過自己的住址,也因為這樣子,網友自願提供紙本資料給我時(一個瑞士人、一個德國人),甚至於都不必另外跟我問住址。唉,多麼令人懷念的時代!那個時候,根本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垃圾郵件、spam…或許已經有了,可是起碼那個時候過濾 spam 的軟體還沒有很普遍。

後來有一天,我在網路上尋找自己的名字,就奇怪自己怎麼會出現在一個不熟悉的學術期刊上。那根本不是我的論文!我的名字是出現在論文的謝辭裡。那篇論文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那個時候,我自己沒有什麼頭銜,但是那篇論文的謝辭還是把我跟另外一個 Prof. 什麼的並列為對他的研究工作有過幫助的人。這類論文的篇幅通常都是極為有限的。

趁這個機會,就到 http://groups.google.com 再搜尋一次這個陳年的書信往返,還是可以找得到:
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hl=zh-TW&fromgroups#!topic/sci.math/PGHpqE_mxdQ
提問的內容不超過十行,我的回答倒是足夠詳盡,也應該很有幫助。重點是,這種幾乎只是一來一往的短暫接觸,而且事後的私人郵件只涉及到給他一個很短的 redirection,應該是指向 sci.math.num-analysis。對我而言,這只是網路上的一個討論與 review,對方卻因為覺得得到有用的幫助,而記得在發表論文的時候,主動給我這個 credit。

今天看這兩篇文章時想起這件事情,是因為我不記得跟我們台灣人有類似深刻的印象。小時候就曾聽過說什麼香港人勢利啦、急功近利啦…但是我對香港人唯一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提供大家摸象時的一個參考。那台灣人呢?

(圖說:因為頁面右欄需要一張圖片來補空位,就把以上 Usenet article 裡失去連結的圖片找出來擺。那個連結是指到我當初架在 Sun IPSPARCstation IPX 上面的簡便 http server。咦?會不會是 thttp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