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的圖片搜尋(image search)是個奇妙的工具,它把所輸入的關鏈字,對應到一個視覺上的蒙太奇(montage),也開啟了以視覺「定義」一個概念的另一種可能性。它除了可能擴展出字義學上(semantics)的另一個 dimension 之外,甚至還可以幫助我們跟隨現代社會每一個概念在字義上的急劇變遷(semantic drifting/semantische Verschiebung),或是文化差異。
當我們把德文字 "Birke" 翻譯成「樺木」的時候,再比較一下 Google 圖片搜尋所給我們的視覺蒙太奇:【Birke】和【樺木】,會提醒我們另譯為【樺樹】的選擇性。點擊以上【】內的連結,即會得到視覺上的概念比對。雖然把 "Birke" 譯為「樺木」不至於會有正確性上的疑慮,然而,網路上的活動卻提醒我們,對於在鍵盤上活動的族群而言,基於使用頻率(frequency)的表層觀察,「樺樹」與 "Birke" 會有較為強烈的「Google 蒙太奇視覺對應」。
為了突顯這種字義上的漂移,我們也可以再比較一下英文的【continent】、德文的【Kontinent】和【大陸】。點擊以上三個連結之後,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大陸」這個地理概念,在字義上已經漂向「中國」,然而在其他國家的語言裡,看不出這種跡象。也因此,當我們要把英文的 "continent" 翻譯為它原來所對應的地理概念「大陸」的時候,會有那麼一點點的,或許是杞人憂天的不安。可是很明顯地,以上所謂的「Google 蒙太奇視覺對應」,相當有效地反應出了這個詞在使用頻率上的現狀。或許這也可以對所謂的「國際觀」加上一筆視覺上的註解。
另外,這種「Google 蒙太奇視覺比對法」也某種程度可以幫助我們觀察不同社會的語言文化差異。例如德文字【Pappel】以及【白楊】跟【白楊樹】,又例如【楓葉】跟德文字單數【Ahornblat】以及德文字複數【Ahornblätter】的比對。在這裡,我們可以去思索,西洋文字單複數(number)在翻譯時,所可能蘊含的種種問題。然而,先撇開這些差異,採用其複數的話,有個朋友說:「楓葉是人類共同的浪漫」。
Related Articles
[a] 2014-05-15 下列何者生還機會最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5/sticker-survival-rate-chinese-vs-taiwanese.html
這篇有意思~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