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剛才一路想了那麼多,現在怎麼又想不出來了。這麼說好了,這是一些一般性的想法,跟特定的曲目或是安魂曲沒有直接的關係。嘗試把這些想法寫下來,要是有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剛好看到了,無論是合唱團員,還是指揮,加減互相分享。
首先,我要把在台上印象較為深刻的一刻拿出來談。這是威爾第安魂曲最後一首,Libera me,在賦格曲開始之前的第 132 到 170 小節,樂團休息,只有女高音獨唱跟混聲四部合唱,威爾第在這五個聲部上面都寫了 ppp。獨唱女高音表現的機會來了!在合唱團的伴唱之下,她也要用 ppp、80 的速度,來唱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威爾第給了她一堆表情記號:crescendo, decrescendo, espressivo, dolcissimo, crescendo, portate, forte, diminuendo, ancora più piano, piano e cresc. a poco a poco, morendo 到 pppp 停在降 B 的高音… fermata。
為什麼我會印象深刻?因為這個時候,合唱團的聲音大到讓我聽不見女高音的聲音。這意味著,合唱團裡還是有許多人不但只顧唱自己的,無視於音樂的進行,以及與其他演出者的合作關係,而且太過於忽略自己的表情與動態(dynamics)的區分。
Dynamic range: ... ff f mf mp p pp ppp pppp ...
如果每個合唱團員都能夠讓自己的聲音動態做出充分的區分,那麼以上的問題,就不至於那麼嚴重。這需要平日長時間的養成,需要鍛練,以及不斷的提醒。例如,「如果你剛才的聲音是 ff 的話,那麼 pp 應該是怎樣?又,如果剛才的聲音是 pp,那麼,唱個 ff 來給我聽聽!」我所見過國內外合唱團最嚴重的通病,就是我所謂的 "mezzo-forte-choir",翻譯成白話,就是說,從頭到尾只能用一種音量唱歌的合唱團,這是一個極端。還好我今天參與演出的合唱團絕非屬於這類極端。咦?既然這個團是個有能力做表情的合唱團,那又如何會出現以上的現象呢?這就開始進入我做這個報告真正的重點了。
Forte 不是「大聲唱」的意思,piano 也不是「小聲唱」。
前面所列舉的強弱記號,只能做相對的、大略的參考。樂團裡,每一樣樂器,由於構造一致,其動態範圍較為穩定,所以強弱記號比較能夠形成一致性的參考,儘管每一個指揮帶領之下的不同樂團,會各自形成他們自己的標準習慣。值得注意的是,人聲的個別差異大到沒有辦法用這種方式來處理。這一點,正是許多樂團指揮很容易忽略的。用白話來說,你無法期待,只要在練習的時候要他們記下 mezzo forte,就會在演出的時候,得到一個你想要的 mezzo forte,就算排除了樂團編制差異、演出環境差異,以及所有的其他因素。
那怎麼辦?如何取得聲部平衡、得到和聲?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聽!每一個人都要聽!而且不能只聽自己的!要聽到全部,要聽到音樂,要聽到自己成為這個音樂的一部分!你很可能馬上就會同意,因為任你再怎麼左思右想,這是唯一 plausible 的答案。如果你承認這個 argument 為有效,就必須有實踐的辦法。例如,面對一個合唱團,我們必須慢慢放棄常見的、對個別聲部的音量調節動作。對指揮而言,站在樂團與合唱團前面,她/他又能有幾隻手?幾對耳朵?再厲害的指揮也都是有限的。(題外話,眾所皆知,我們的視覺只能看得清楚投影在視網膜中心小窩(fovea)的外在世界。我就忍不住想要發明一個概念,我們的聽覺也應該具有類似 fovea 的終極限制,雖然這可能不是發生在像耳蝸(cochlea)這種低階的聽覺器官上,而是更高階的 attentive 機制上的 cognitive limitation。)
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我還聽說過有合唱指揮,真的嘗試以增減人數的做法來取得平衡。至此,相信大家會有共識,這絕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就這件事情而言,說比做容易得太多。這真的需要長時間、鍥而不捨的訓練與叮嚀。另一方面,它卻也不見得會太難,怎麼說呢?指揮排練的時候,總是要動嘴巴講話,只要讓這種理念形成慣用的語言,進而在團員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提醒的文化,塑造出一種氣氛,讓每一個團員時時刻刻感覺到,音樂的空間,比想像中的大得太多;也製造出機會,讓每一個團員真正享受到這個原先意想所不及的音樂世界。
舞台上、樂池裡,所有人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多麼重要!如果這些人都是在各說各話,那絕對是噪音。要產生噪音,不需要那麼多人,只需要讓兩個人同時講話。音樂之所以不同於噪音,就是因為每個樂器、每個聲部都具有特定的關係與平衡。音樂之所以不同於吵架,就是因為他們每一個人在「講話」的同時,也在「聽話」,這幾乎是脫離日常生活經驗的。(題外話,很少聽見兩個人同時講話嗎?沒錯,在台灣是比較少見。如果真的感興趣,可以去找德國的政論節目來體會一下,那裡可能最多,而且不是吵架的音量喔,是心平氣和的音量。)
我不知道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是否已經有人把它理論化過(theorized),甚至已經轉化為各式各樣的 rehearsal techniques。要是真的沒有的話,也不應該是由我來做,看倌就看著辦吧!做這個事情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與資源,當然還有 position :)
好聲音不是一切,我們要的是音樂。
這是我現在的精神狀態還記得要寫下來的。我們都知道,樂團型的合唱團真的需要好的聲音(vocal technique)。因為,人聲要是缺乏 singer's formant,站在樂團後面,再怎麼嘶喊,都只是啞巴!關於這一點,許多音樂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想抽空另外為文討論。然而,我今天的確聽到了許多好的聲音,可惜的是,這些「好的聲音」似乎還感覺不到,通往音樂那條路還長得很,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Related Articles
[a] 2013-01-31 安魂曲要怎麼唱 (1)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1/how-to-sing-requiem-1.html
[b] 2013-11-15 安魂曲要怎麼唱 (3):演唱前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11/how-to-sing-requiem-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