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2

新聞現象學 (A Phenomenology of Media Consumption)

繼「林來瘋」現象之後,在馬英九第二任總統就職典禮(2012-05-20)前後,台灣媒體上到處又見「馬來瘋」症候群。我們先從一個收視率不錯的政論節目中,擷取出自一位典型「名嘴」黃光芹用在馬英九身上的若干抽象用語,來 review 一下這個現象。以下語錄取自 2012-05-19 年代新聞的《新聞追追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HCU2AhQCWY。請注意,我們無意批評《新聞追追追》這個節目,因為它目前是相對優質的政論節目,同台的《新聞面對面》也可說是個優質認真的政論節目。
他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道歉在他嘴巴裡面是不值一斤兩斤的ㄟ,道歉是隨時像喝開水這樣……

他說了謊,他繼續說謊,他用數字來掩蓋他說謊的這個醜陋面……

原形畢露,這本來就在我們預料當中,我們不抱任何期待了……

他沒有能力……

你聽了會好笑……

對牛彈琴……

你馬總統,你未來你靠什麼力量支撐?是靠你的顢頇、無能、昏庸、自戀、自狂、自大、自負,這些東西支撐嗎?

說謊他還用數字美化……

其實我那麼篤定在今天,519 的今天,這麼篤定說,不要對這個人抱期望,是因為他一直在重蹈覆轍……

所以馬英九只會,我們講一招半式,他只會這一套……

那不是道歉嘛,講了 N 遍了……
接下來呢,我的用意並不是要大家加入這個行列,而是想要邀請大家來喝杯紅茶,淡定一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看這些事情。這裡比較顯著的問題是,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那麼意外?好像大家都突然大吃一驚!?這就比較費解,也值得討論。馬英九雖非無辜,但是,至少從我的角度看起來,其實,
馬英九一直都是馬英九,他並沒有變。
他並不是一個剛出道的政治人物。他緊密暴露在鎂光燈下的言行二十年有餘,是個人盡皆知的政治人物。我個人不會太相信馬英九,或是一個其他任何同樣年紀的政治人物,會那麼具有改變的潛能。那麼,一個一成不變的馬英九,長年受到歡呼、尖叫、詠歎、讚美,甚至於深入於其 DNA 完美結構的探討(這些文章在網路上應該還可以找得到),現在卻又受到全國上下的撻伐,而且聽說還是「不分藍綠」。偏偏是在這個總統大選勝負已明、選民才剛剛做好決定的時刻,他的續任,說是多數台灣公民的自由意志,一點也不為過。那麼,變的是我們選民囉?變的是我們的民意代表?變的是我們的媒體?變的是我們的名嘴?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

民意代表這方面,應該想得通,因為他們會擔心沒票。媒體這方面,應該也可以理解,因為收視率是他們生存的關鍵。名嘴這方面,應該也容易理解,因為他們需要通告。那麼,選民呢?基本上,選民需要的就是生活。選民在這個關係下,其實就是對以上三者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消費者,是這整個消費鏈的上游。

這幾天,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選民反悔」,姑且信其為真。那麼,選民所缺乏的,豈不是「精算」?可是這還是不怎麼通啊!台灣多的是商人,或者說是生意人心態,所以我們又不能全以「失算」來解釋。因為至今,許多「生意人」並沒有「失算」,他們雖為少數,一直都是財運亨通。

或許可能真的會有少部分的選民,在此刻覺得無法自處。他們可能真的是所謂「反悔」的一群人。若然,我們一點都沒有譴責的意思(呼應蔡英文的呼籲, 2012-05-19),我們反而更應該站在他們那一邊。這當然也包括綠營的選民。但是我們也必須提出更具體的意見。

在現代的德國,有一種所謂「經 TÜV(技術安全檢驗協會)認證的的德國聯邦網際網路暨媒體輔導教師」(TÜV-zertifizierter Internet- und Mediencoach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他們見長於媒體消費的安全性,也常常負責訓練在學的青少年,如何安全地與各式各樣的現代媒體相處。德國人看到了這個必要性,德國人也劍及履及地創造了這樣的專業。他們可能沒有旁例可茲參考,亦無先例可以依循。

在當代的台灣,看報紙、看電視、聽廣播,跟其他大眾傳播媒體,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特別是把當天的所有報紙一次看過,這時最有趣的,並不是「新聞」本身,而是看他們各自「怎麼做新聞」。因為在這些媒體上面,其實很少看得到「新聞自身」,所看到、所聽到的多是「新聞自身」所觸發的「新聞現象」,也就是他們「怎麼做新聞」。暴露在這些媒體之下,千萬不能錯過的,就是要好好享受這種「樂趣」,不只有助身心健康,也有助於還原「新聞」的「真相」。

看到這幾個字眼,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什麼聯想?沒錯,是有本書叫《現象與物自身》(牟宗三, 1909-1995),從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批判講起,又有個人叫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嘗試進一步提出一些「更具體」的方法,來把「現象」「還原」為「物自身」,在他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提出諸如「存而不論」、「自然擱置」、「懸擱」等概念,來還原「真相」(這個字眼對當代的台灣其實也極具描述意義)。

我不是哲學專業,但願我們哲學系、新聞系、語言學系、資訊科學系,以至於跨系的學人,不妨也寫一寫具有當代關懷意義的「新聞現象學」,提出一套有系統、有效率的具體閱覽程序,幫助台灣公民由「新聞現象」還原出「新聞真相」。例如包括具體的報導與評論分離技術、置入性行銷過濾技術、商品與標示不符的包裝技術透視法等,也包括各台各報之利害、政商立場與行為分析,及其閱覽建議。例如,於某些特定的時機,由《自由時報》擷取關於蘇貞昌先生的新聞,應該注意哪些事情,使得還原新聞真相。

當代?什麼是當代?當一百年後的人們回顧 2012 年的此刻時,會看到哪些東西?由一個遙遠的時空,他們所看到的,大抵上多會是一些特別具有時代意義的顯著特徵(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一些文化上、政治上、經濟上,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顯著特徵。在媒體消費及投票行為方面,「新聞現象學」也可能會是一個 proper candidate。這種「新聞現象學」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台灣公民,在資訊取得、政治判斷以及利害「精算」之困境與可能突破的最佳寫照,也可以成為在野黨所關懷的議題之一。

其他值得探討的台灣當代特徵還有很多,我自己印象很深刻(也很痛苦)的有,例如,媒體人陳立宏長年來掛在嘴上的「台灣人,你到底還有沒有記憶?」、「有記憶的人活在台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的確是這樣!這些都是台灣發展的根本瓶頸。一個準民主社會的持續發展與正常化的最終源頭,真的是生存於這個社會的公民,這一點在野黨真的必須看得見!真的必須從根紮起!



後記 2012-06-01

今天終於在媒體看到有名嘴碰觸到這篇文章所提出的問題。馬英九一直都沒有變,旗子也沒有在飄,是我們的心在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在 2012-05-30 的〈新聞追追追〉裡,鄭村棋這麼說(1:02:3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uXSiLdYm8):
…馬英九的不負責任,而又掌握這麼大的權力,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你叫他改不可能,這是他的個性、他長期的作風。要改的是我們。改兩個。我們錯看他,要負責。第二個,拿起責任來,這次一定要逼馬英九出來道歉,承認整個這些政策是他下的,是他弄錯了,而且他把別人出賣了…
太好了!很樂見馬英九的問題,終於有一絲的機會可以回歸到它真正的根源,那就是,我們台灣公民。馬英九是可以也應該被檢討,但是絕不能忘了,是選票剛剛才決定的。對我而言,馬英九自從暴露在鎂光燈之下,從來就沒有成功地掩飾過自己的心態、特質跟做事方法。所以「這是他的個性、他長期的作風。要改的是我們」這種評論雖然來得晚,但是必須開始。

除了以上所引述的名嘴評論之外,這一陣子,也聽到媒體界終於有人開始罵馬英九什麼「…你要告訴我們你的政策、戰略在哪裡!…」。是啊,是要有全面性、前瞻性的政策跟戰略啊,這不是治理一個國家第 0 件必須深思的事情嗎?總統大選前為什麼我們看到那麼多人只是跟著複誦著「黃金十年」(亦見 [b]),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又受到過多少青睞(亦見 [a])?這些問題不都是總統大選投票以前就應該關心的嗎?

另外,同一個節目的另一位評論員胡忠信做了個結論(1:26:24):
…台灣三個危機,總統領導力、行政系統的執行力,及至人民對總統、對整個行政團隊的公信力,這三個嚴重的危機,這是我們面前要趕快去面對的。
這就跟這篇文章的思考方式有所出入了。我們的版本是:
台灣只有一個危機,那就是,公民的判斷力。這是我們面前要趕快去面對的。
這其實應該也是鄭村棋所真正想要講的。而影響判斷力至鉅的,就是我們唯一的資訊來源,也就是現代媒體。



Related Articles

[a] 2011-08-17 台灣的第一次: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台灣歷史的轉捩點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html

[b] 2011-11-01 不愁吃不愁穿的黃金十年來了!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html

[c] 2012-07-31, 媒體觀察:旺中集團抹黑黃國昌事件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07/wwctg.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