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合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合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06-03

音樂會資訊:Rossini's Stabat Mater

廣告時間。這是禮拜六晚上台北中山堂的音樂會,有林慈音哦∼

以下是音樂會資訊,以及合唱部分的逐字翻譯。其中第 9 段本來是寫給四重唱,但是許多演出以及錄音都改由合唱團演唱,聽說這樣比較好聽,大家說呢?這段 Quando corpus morietur(當身軀將死)很好聽,但是羅西尼很賊,在長達約 5 分鐘的無伴奏重唱或合唱結束之後,樂團馬上用很堅決的和弦核對音準,而且是同一個 G 小調和弦!幸災樂禍的趕快來聽!

第 2 段 Cuius animam 男高音獨唱,旋律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因為這個曲子常常被拿出來單獨演唱,YouTube 上面也有很多單獨的錄音,大概是因為裡面有個頗具挑戰性的高音,high d''-flat(頻率高達約 555 Hz)。要知道,一般而言,男聲要發出比一根音叉(440 Hz)還要高的聲音是很辛苦的 [a]。另外,順便提供一個小常識,男聲,本來是不應該記在高音譜表(G-clef)上的,這種常見的記譜法只是樂譜印行的傳統習慣,其實它們整整高了一個八度。

今年 4 月澳門復活節音樂會,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應邀前往,與當地樂團合作演出這首曲子兩場。演出場地是玫瑰堂,很漂亮,以下也插入幾張照片。



羅西尼的聖詩 Rossini's Stabat Mater

曲目: 羅西尼:聖母哀悼曲 Gioachino Rossini:Stabat Mater

時間:2014/06/07 - 2014/06/07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 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地圖MAP)
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更多相關活動》
費用:200,300,500
官網:http://www.tso.taipei.gov.tw
售票: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
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z2wukCa%2fJEWw


演出者:
指揮:吳琇玲 Shou-Ling Wu, Conductor
女高音:林慈音 Grace Lin, Soprano
女中音:翁若珮 Jo-Pei Weng, Mezzo-Soprano
男高音:王典 Wang Dian, Tenor
男低音:巫白玉璽 Bai-yu-Hsi Wu, Bass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室內樂團 TSO Chamber Orchestra

羅西尼是浪漫時期重要的美聲歌劇作曲家之一,他作品的多產與善於經營音樂事業的能力,無人能望其項背。由於他浪漫、輕鬆愉快的旋律感,廣受大眾歡迎,因此邀約不斷,作品需求量非常大。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將作曲手法公式化,加上一點點創意,以最佳效率,達到一定的量產,迎合大眾口味,變成羅西尼經營音樂事業的行銷手法,也讓他在 37 歲時就退休,享受成就帶來的財富。

雖然羅西尼是一位玩世不恭,講究享樂、美食的作曲家,但他畢生在歌劇創作上的功夫,使他對於美聲技巧極致的掌握,旋律感的渲染力,戲劇性的刻畫,都在這首宗教樂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彷彿在音樂的那端,看到了天堂的榮光
   
Rossini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pera composers of the Romantic Period. He was prolific and peerless when it comes to being as successful as possible in the music business. Because of the romantic, carefree nature of his melodies, he was always in great demand as a composer and therefore has left an extensive oeuvre. Rossini came up with a formulated way of composing, so that he could meet market demands with the utmost efficienc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ing his unique creativity, eventually allowing him to retire by the age of 37 and enjoy the wealth he had acquired in his youth.

Although Rossini took a cynical view of life and was apparently a hedonist composer, his talents as an opera composer gave him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vocal technique. His melodies are infectious and full of drama, all of which can be clearly heard in this sacred work. It is almost as though you can really reach heave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is music.




合唱部分逐字翻譯

1.
  
Stabat [動三單過 stō]
Stood 站著
  
Mater [陰]
mother 母親
  
dolorosa [形陰] dōlōrosus
sorrowful 悲傷的
iuxta [介+受]
next to 在…旁
  
crucem [陰受 crux]
cross 十字架
  
lacrimosa, [形陰 lacrimōsus/lacrima]
weeping, 淚流滿面的,
 (悽苦的媽媽站在十字架旁淚流滿面,)
dum [連]
while 當
  
pendebat [動三單過 pendō]
pended, hung 懸吊著
  
Filius. [陽]
Son. 兒子
 (當兒子懸吊著。)

17/18-4-2014
星期四及五 晚上八時 玫瑰堂
5a-feira e 6.a-feira 20:00 Igreja de S. Domingos
Thrusday and Friday 8:00pm St. Dominic's Chruch
Ciclo Festividades 節慶系列 Festive Series
復活節音樂會 / Concerto de Páscoa / Easter Concert
指揮 / Maestro / Conductor: 張藝 Zhang Yi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
Coro da Orquestra Sinfónica de Taipé /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女高音 / Sopranos: 沈娜/李晶晶 Shen Na and Li Jingjing
男高音 / Tenor: Lee Dong Myung
男低音 / Baixo / Bass: 關致京 Guan Zhijing
Programa 曲目 Programme
羅西尼 / Rossini:《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

2. Cuius ánimam geméntem,
contristátam et doléntem
pertransívit gládius.

O quam tristis et afflícta
fuit illa benedícta,
mater Unigéniti!

Quæ mærébat et dolébat,
pia Mater, dum vidébat
Nati poenas íncliti.
3. Quis est homo qui non fleret,
Matrem Christi si vidéret
tanto supplício?

Quis non posset contristári,
piam Matrem contemplári
doléntem cum Fílio?
4. Pro peccátis suæ gentis
vidit lesum in torméntis,
et flagéllis súbditum.

Vidit suum dulcem natum
moriéndo desolátum,
dum emísit spíritum.
5.
  
Eia, [歎]
O, 唉呀,
  
Mater, [陰呼]
mother 聖母啊,
  
fons amoris [陽呼+陽屬 amor]
fount of love 愛之泉源啊
 (聖母啊,愛的泉源,)
me [人代受 ego]
me 我
  
sentire [現在主動不定詞]
snese, perceive 感受
  
vim [陰受 vis]
vim, violence 威力
  
doloris [陽屬 dolor]
of dolor, sorrow 苦痛的
  
fac, [動二單祈 faciō]
make, 請妳教,
ut [連+擬 (lugeam)]
in order that 好讓
  
tecum [副/te+cum]
with you 與妳一同
  
lugeam. [動一單擬 lūgeō]
I may grieve. 我哀悼。
   (請教我感受苦痛的暴力,
讓我與妳同聲啜泣。)
Fat ut [動二單祈 faciō+連(+擬 ardeat)]
Make that 請妳讓
  
ardeat [動三單擬 ārdeō]
would burn 燃燒
  
cor meum [中+形中 meus]
my heart 我的心
 (請讓我心中燃起)
in [介+奪]
in 來
  
amando [Gerund 動名奪 amandum amō]
loving 愛
  
Christum [陽受 Christus]
Christ 基督
  
Deum, [陽受 Deus]
the God, 神,
(對真神
基督的愛,)
ut [連+擬 (complaceam)]
so that 以
  
sibi [反身代與]
himself 於祂
  
complaceam. [ppp. accendō]
I would please. 取悅。
 (以取悅於祂。)

6. Sancta Mater, istud agas,
Crucifíxi fige plagas
cordi meo válide.

Tui Nati vulneráti,
tam dignáti pro me pati,
poenas mecum divide.

Fac me tecum pie flere,
Crucifíxo condolére,
donec ego víxero.

Iuxta crucem tecum stare,
ac me tibi sociáre
in planctu desídero.

Virgo vírginum præclára,
mihi iam non sis amára,
fac me tecum plángere.
7. Fac ut portem Christi mortem,
passiónis fac me sortem,
et plagas recólere.

Fac me plagis vulnerári,
cruce hac inebriári,
et cruóre Filii.
8.
  
Inflammatus [ppp. inflammō]
inflamed 著火
  
et [連]
and 且
  
accensus [ppp. accendō]
set on fire, 燃燒,
 (當烈火上身時,)
per [介+受]
through 透過
  
te, [人代受]
you, 妳,
  
Virgo, [陰呼 virgō]
Virgin, 童貞女啊,
  
sim [動一單擬 sum]
may I be 願我會
  
defensus [ppp. dēfendō]
defended 受到辯護
 (童貞女啊,
願我蒙妳恩庇)
in [介+奪]
on 在
  
die [陰奪 diēs]
the day 日
  
indicii. [中屬 iūdicium]
of judgement. 審判之。
 (在那審判之日。)
Fac [動二單祈 faciō]
Make 請妳讓
  
me [人代受 ego]
me 我
  
cruce [陰奪 crux]
by the cross 在十字架下
  
crustodiri, [現在被動不定 custōdiō]
be guarded, 蒙受庇蔭,
 ()
morte Christi [陰奪 mors + 陽屬 Christus]
by the death of Christ 藉由基督之死
  
præmuniri, [現在被動不定 praemūniō+munio]
be premuned1/fortified, 得以免刑/鞏固,
 ()
confoveri [現在被動不定 cōnfoveō/con+foveō]
be cherished 受到珍愛
  
grātiā. [陰奪 grātia]
by the grace. 在恩典裡。
 ()
9.
  
Quando [連]
When 當
  
corpus [中]
body 身軀
  
morietur, [DEP 動三單未 morior]
shall die, 將死,
 ()
fac ut [動二單祈 faciō + 連(+擬 donetur)]
make/grant that 請妳讓
  
animæ [陰與 anima]
to soul 予靈魂
  
donetur [被動三單擬 dōnō]
would be donated/given 施
paradisi [陽屬 paradisus]
paradise's 天堂的
  
gloria. [陰]
glory. 榮光。
 ()
10.
  
In [介+受]
Into 直到
  
sempiterna [形中受複 sempiternus]
sempiternal 永久的
  
saecula. [中受複 saeculum]
centuries. 世世代代。
  
Amen. [歎/ἀμήν/]
Amen. 阿門。

 ()
---------------
  1premune 雖然是個罕見的英文字,卻是理解其所源自的拉丁動詞 praemunio的有效捷徑。根據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線上版,premune - having immunity to a disease as a result of latent infection。較常見的同源字是醫學上用的 premunition (慢性病免疫作用)。可理解為:在那審判之日,「基督之死」將成為我這個罪人免於烈火酷刑的「疫苗」;儘管如此,我還是憂心忡忡,請聖母多講幾句好話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 ),所以會有 Fac ...Fac 是第二人稱單數祈使語氣的動詞,是 "please make me/that" 的意思,訴求的對象是聖母瑪利亞,後面分別接了三個被動的不定詞:custodiri, praemuniri, confoveri。其中,custodiri 我們剛剛才在狄多唱過 (義: "Sebate, oh Dei custodi")。所謂「不定詞」,就是我們俗稱的「原形動詞」。「不定」的意思是,沒有特定的人稱與時態。但是有異於現代英語的是,拉丁「不定詞」除了有「主動」與「被動」之分,還有「現在」、「完成」、「未來」之分,共有:praemūnīre, praemūnīvisse, praemūnītūrus esse, praemūnīrī, praemūnītus esse, praemūnītimīrī,每一個都是「不定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方便講「原形動詞」的原因。


Related Articles

[a] 2011-11-05 音高與頻率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1/11/blog-post_05.html

2013-11-15

安魂曲要怎麼唱 (3):演唱前記

這個系列本來很想有所作為的,無奈的是,如今已經拖到了演唱前夕,就把明天(其實是今天)的音樂會資訊布告一下,再隨記一下若干雜想。



今年十月十日是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200 歲生日。他的安魂曲,今年在台灣總共上演三次:
1. 愛樂合唱團(2013-03-30, NSO, 國家音樂廳)
2. YMCA 合唱團(2013-06-10, 陽光, 國家音樂廳)
3. 市交合唱團(2013-11-15, TSO, 中山堂)
北市交的演出,會發生在 11 月 15 日,於中山堂。演出者:
指揮/羅貝托‧阿巴多 Roberto Abbado, Conductor
女高音/芭芭拉‧芙里托莉 Barbara Frittoli [1] [2], Soprano
女高音/安柏‧華格納 Amber Wagner, Soprano
次女高音/伊卡捷琳娜‧賽門秋克 Ekaterina Semenchuk, Mezzo-soprano
次女高音/提齊娜‧佛漢 Tichina Vaughn, Mezzo-soprano
男高音/法蘭契斯克‧德牧羅 Francesco Demuro, Tenor
男低音/里卡杜‧札那雷多 Riccardo Zanellato, Bass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我是第四次要唱這首曲子了,德國兩次,台灣也快兩次了。碰到這種曲目,每個合唱團都會四處去拉人來幫忙。剛剛在舞台上彩排的時候,往左前方望去,看到了一整排的八支倍低音大提琴、一個低音號、三支長號... 其他的樂團編制就不細數了。我的經驗是,光是一支中提琴的音量,就可以讓一個業餘、沒有經驗的合唱團員變成啞吧。問題是,多一點人就有用嗎?所租借的場地,舞台畢竟是有限的。隨便找人充數,不見得會如願以償。

人數多的話,在 ppp 或 sotto voce 的時候,的確有點用,會得到所需的音色。但是,在整個樂團強奏的時候,有許多聲音對觀眾度而言,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這些聲音頂多只能是背景雜音罷了。這個時候,最關鍵的,就是「對的音色」。喊破了喉嚨,只要音色不對,根本就過不了樂團那一關。這個時候,總會有少數人開始用喊的。要注意的是,這種吆喝,卻是聽得見的,這有許多錄音可以明證,是非常難聽的。

要找人幫忙可以,我有幾個建議。第一、要「有聲音」,第二、要有「音樂性」,第三、要有「領悟力」。

第一點最單純。在樂團後面,「沒有聲音」,那就不需要在台上了。這當然也包括那些「還不會唱的」。信不信由你,任何一次音樂會,這種人永遠不會缺席於舞台。他們有時候會教人很煩惱,但是這是個永恆的、不分國界的現實。除非台灣有哪個有理想的企業家,哪一天想到要資助一個職業合唱團...

第二點稍微麻煩一點。有一些人是有聲音,也都會唱,音也都唱對,也會別人指指點點的。但是... 大家知道我講「音樂性」是什麼意思了吧... 哎... 這我也不會說。我剛才說,錄音會錄到一些奇怪的東西,指的就是這一類的。他們「什麼都懂」,可是他們真的可以把你搞瘋掉。

第三點最複雜。「領悟力」包括許多東西,包括最複雜的東西,也包括豐富的經驗:
聲樂,不是音高準了、節奏對了、音量適中、都跟著表情記號做,就對了。而是還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空間」,那就是「唱腔」。要看是在唱什麼歌詞。就算是同樣一段歌詞,不同的指揮都會有不同的詮釋。他心裡面想要的,不是 legatostaccato... 等表情術語就可以表達的。所以他們常常會比手畫腳,用不怎麼聽得懂的英語,做一些有的沒有的類比,來暗示他真的想去的地方。當他說 disperato 的時候,團員就算聽懂了,多少也要知道到底為何「絕望」。就算知道了,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自己是否真的唱得出「絕望」。所以,光是聲音、音準、節奏,是遠遠不足的。同樣的樂段,「唱法」事實上有無限多種。有沒有辦法辦到,經過排練時的溝通,大家都可以完全一致地去做同一件事情呢?

staccato 為例好了,原意為義大利動詞 staccare,也就是讓兩個音「分開」來的意思。但是,把音跟音之間斷開來,有千千萬萬種的方式。威爾第常用的標點符號之一,就是在一群點上 staccato 的音符上面,再畫一條圓滑線。英文有時候叫做 "dotted slur"。在弦樂器奏法上,有時叫 portato。就是連弓,但是音與音之間稍微停頓了一下,我們有時候叫「連頓」[3] [4]。我還沒有看過任何一個合唱團曾經有系統地溝通及訓練團員如何演唱這種表情,就算是到 YouTube 找,也還沒有清楚聽見過威爾第所要的 portato 在合唱部分的實現。大家或許會覺得我的要求太高,其實不然。去看看《星光大道》或《明日之星》之類的選秀節目。這些參與比賽的年輕人或評審,雖然不把這種表情概念化,可是我所看到的台灣這些年輕人,就有這種需求,也具有這種聲樂表達能力,因為它可以非常煽情。所以,這當然也是聲樂上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之一。

這首安魂曲唱了四次,每個指揮都有他不同的詮釋方法。這個 Roberto Abbado(Claudio Abbado 之姪)的詮釋,我最能認同。也就是說,我必須改掉上一次的唱法,實現他的詮釋,用另外一種方法唱同樣的樂句。在這個變遷當中,我所體認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還是都要回歸拉丁原文歌詞。不仔細去想清楚現在在唱什麼,或者,曾經想清楚過這是什麼意思,可是不真的把它帶上舞台,不真的把它實現出來,就不能說是做好了音樂。我個人對拉丁文原詞非常清楚,包括每一個字之間的文法關係,然而卻從未好好地把它帶上舞台。這次當然會是個很好的體驗。

再舉個例好了。〈Kyrie〉 那一章有一段男聲無伴奏齊唱 "Te decet hymnus, Deus, in Sion, et tibi reddetur votum in Jerusalem.",在我所聽過的許多錄音裡的唱法,多有點兇神惡煞,但是這個 Abbado 他要 dolce。他沒空解釋為什麼。但是很明顯的,歌詞大意是,「神啊,祢應當受到讚頌及承認...」,實在沒有必要太激動。特別是太激動的話,上述第二類的那些朋友的聲音,就會跑到錄音帶裡面去了。可以想像嗎?就是那種「一股作氣」衝到連音高都跑掉的那種聲音...

另一方面,並不是指揮沒有刻意去處理的地方,身為合唱團員就沒事了。合唱團員是可以很主動的,合唱團員必須要跟指揮有某種程度的互動。指揮的理解是有限的,他也需要幫助。為什麼?因為指揮並沒有在拉琴,也沒有在唱歌,對音樂感覺最深刻的,其實應該是演奏者跟演唱者,因為他們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正在做這個事情。所以,演唱者也有責任提醒指揮,哪一個地方應該是長什麼樣子。

唱了四次這首曲子,有幾個地方是我從來沒有改變過唱法的。這幾個地方,威爾第沒有特別標記表情符號。在這一、兩個地方,我自然而然地隨著音樂的進行,使用非常明顯的 legato,這邊是很大聲的,但是從來沒有指揮或 coach 提出過異議。這是個例子,合唱團員應該是主動的。

臨時參與協演的人員,必須具有足夠的領悟力,這當然也包括要讓自己融入一個平時已經具有良好默契的合唱團。這個人必須有耳朵,聽得到別人正在做什麼事情。我碰過這樣的人,那是在平時練唱的時候。他第一次出現在這個曲子的排練中,坐在我正後方(所以我聽得很清楚),第一次唱某個樂段的時候,他唱的是跟我完全不一樣的表情。指揮停下來,講了一些其他跟他無關的事情之後,再唱第二次,這時我聽到他唱的是跟我一樣的表情。這就是我講的「領悟力」。這需要經驗,更需要耳朵。
除此之外,臨時想到一些瑣事。這首曲子第二章〈Dies Irae〉的最後面有個從 ppp 漸強到 forte、再漸弱回到 ppp 的 "Amen"。唱這種東西,無論國內外,做「漸弱」的時候,我常常感到孤單。這件事情與 Abbado 無關,我只是找機會寫出一些我覺得重要的事情。

大部分的合唱團員都不怎麼會做 decrescendo。很明顯的缺陷,就老是有把漸弱變成 subito piano 的傾向。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會說,這都是指揮害的,不然就是 coach。還問我為什麼嗎?這不應該歸咎於合唱團員,他們不是不會做,是不敢做。根據我的經驗,合唱團員做不好漸弱,大部分都是在訓練的過程中,被指揮「嚇壞」的。因為訓練者沉不住氣,到了該漸弱的地方,老是比一個手指,再大噓一聲,把本來應該漸弱的,嚇成 subito piano。對於一個沒有經驗的業餘合唱團員來講,當然是無辜的,這是指揮的責任。為什麼我想起這件事情?因為我很少聽到漂亮的漸弱,一直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一個做得好的漸弱,應該要是可以「奪魂」的。在音樂感性上,「漸強」可以有效地帶出張力,不過「漸弱」更是「要命」!

演唱後記 2013-11-15

唱完了!

我這種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但是在台灣,要聽到更好的,有點難。遺憾的是,台灣可以說是沒有樂評文化的地方。不過,這場音樂會出了一點點明顯的紕露。

事情是這樣子的。威爾第安魂曲的 No.4 Sanctus 最後,"Hosanna in exce-----lsis" 以 F 大調結束。緊接著 No.5 Agnus Dei 是 C 大調、無伴奏,由女高音跟次女高音以平行八度清唱同一個旋律 "Agnus Dei, Agnus Dei, quitollis peccata mundi, dona, dona eis, dona eis requiem."。接著,才由合唱團齊唱以及弦樂、單簧管、低音管輕聲齊奏,再重複一次同樣的旋律。沒想到女高音 Amber Wagner 一恍神,起音太高,兩個人不同調。但是她們很快地就「協調」出一個彼此都同意的調性,把這段清唱唱完。問題是,她們所「協調」出的這個調性比 C 大調還要高許多。要知道,合唱團在練習的時候,通常已經習慣了跟著她們的調性接著唱下去。現在問題來了!樂團演奏的無論如何就是 C 大調。好戲上場了!結果呢?合唱團在一個小節之內,就回到 C 大調了。不錯吧!我是覺得滿優秀的!這表示北市交合唱團起碼是個有耳朵的合唱團。這一點是我認為最值得珍惜的。

前面我曾提過,要加入一個「具有良好默契的合唱團」,協演歌手必須具備足夠的悟性,可以很快地融入。什麼是「默契」呢?它並不是那麼抽象的東西。「默契」在一個合唱團而言,其實是聽得見的!而且可以聽得很清楚!我講的並不是某首曲子或某個合唱團,只是很想借題發揮一下,把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寫下來。一個合唱團的成員,絕對不可能自己唱自己的!他們一定要聽!不只聽到自己的聲音,同時也要聽到別人的聲音、別的聲部的聲音,還有樂團的聲音!我之所以一再地想要找機會表達這個看法,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人不信邪。

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一個聾子就算具有良好的發聲器官,他也講不好話,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他聽不見,失去了 auditory feedback 回路。同樣地,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戴上耳罩式耳機,放別的音樂,試試看在聽不見自己聲音的情況下,還能不能唱得像樣?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合唱團裡唱歌,要是大家各唱各的,就註定唱不出音樂!在工業界也是一樣,這叫做 team work。任何一個稍具規模的 project,都需要每一個人無間的合作。一個國家的政府更是如此!大家現在常見的批評,諸如缺乏「橫向聯繫」、「跨部會協調」... 等,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要在一起合作,就必須知道別人正在幹什麼,不然,就不叫做合作。不是合作,就不是個 team,不是個組織,也不是個合唱團,per definition!這是一個 universal law。小自一個合唱團,大至一個政府,都逃不過這個定義的詛咒。

一個好的合唱團,必須可以突然把半數的女高音趕出去,還可以做出好的和聲!這種訓練、這種磨合,絕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持續性的耐心溝通、尋求共識,而且必須是個概念化的共識。概念一旦形成,就可以衍生出常態性的訓練方法。我認為台北市交合唱團在這方面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彌足珍惜。但是誠如前述,這種默契必須概念化,訓練必須常態化,永遠有進步的空間。我這種意思表示,就曾經被那些德國人唸,說我太龜毛... 不過他們是業餘的。

喔,對了。演出前,我的確為 Celli 在 No.3 Domine Jesu 的前奏掛心,不過當天彩排時,突飛猛進,拉得比晚上演出還要好。另外,找來吹 Tuba mirum 的小號,也總是教我提心吊膽...


Related Articles

[a] 2013-01-31 安魂曲要怎麼唱 (1)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1/how-to-sing-requiem-1.html

[b] 2013-05-11 安魂曲要怎麼唱 (2):演唱後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5/how-to-sing-requiem-2.html

External Links

[1] Barbara Frittoli, a great Italian soprano in Prague (a documentar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brwkyEHyNg
這是捷克第二電視台拍的紀錄片。節譯影片中部分她本人的敘述:

九歲的時候,我得到的聖誕禮物是個小鋼琴。總喜歡玩鋼琴,媽媽就問我,我們家隔壁就是一家音樂學院,妳為甚麼不去試試看?我就去了。他們錄取了我,主修鋼琴。之後,我也必須在學校的合唱團裡唱歌。合唱團指揮觀察了我達五年之久,十二歲時,這個 maestro 跟我說:「妳一定要唱歌!」。我卻回說:「不行,我要彈琴!我想成為音樂家,唱歌的,怎麼會懂音樂!」我那時很年輕,的確有點詭異。雖然終究被他說服了,但並不快樂,因為現在要上的是兩倍的課程,聲樂跟鋼琴。過了一陣了,我終於了解,唱歌才是我最好的選擇,也停掉了鋼琴。

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聲音自己會往前走,一點都不勉強。這時,最魔幻的是,你不覺得自己是在唱歌,而是在做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在講話。這是我所體驗過最佳的狀況,因為,在唱過之後,你一點都不會累。有時候,當你想太多,例如,哇∼再過三小節,那個高音就來了... 再兩小節就要怎樣...,你會很緊張,但是常常不能如願。要是你可以做到,真得放鬆自己,讓你的聲音帶著你往前走,既自然,又柔和,就像在講話,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對我的歌唱生涯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 Riccardo Muti。我開始與他共事之後,他真的,讓我對音樂的想像完全改觀∼∼那... 簡直可以說是.... 正好顛倒。直到現在,我還是跟隨著他的想法,這也成了我自己的音樂哲學。他的哲學,現在也是我的哲學。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信任的人,並一路跟著他,會容易得多。要是,像隻被遮著視線的馬,你一直都只是跟隨自己的感覺,以及自己的視野所看見的,而沒有機會聽到其它「奇怪的」想法及可能性,自顧自地、直直地往前走,這可能有點危險。

今晚的音樂會,這是我第一次跟 maestro Foerster (Heiko Mathias Foerster) 合作。這一、兩天,我們都在一起工作,期待能夠找到一個理想的合作模式,希望雙方都不至於帶給對方太大的壓力。你知道,有些時候,我的確會要求得多一點,而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會堅持他的想法...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你真的有必要找到一個相處的方式。(譯註:純粹只根據這個紀錄片,依我看,這一次的合作,絕不會是她畢生最愉快的一次。)

我喜歡布拉格這個城市,在這裡登台,我希望帶給聽眾的,不是一個 Barbara Frittoli,而是我的音樂。... 我也很高興聽到有人在排練之後跟我說,「我哭了,因為你唱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做了可以烙印在人家記憶裡的事情。
[2] Verdi: Messa da Requiem - Muti/WPh(2008Li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u1l0YgWW-g
這是 YouTube 上, Barbara Frittoli 參與威爾第安魂曲演出的全曲錄音。獨唱分別為:Barbara Frittoli/Luciana D'Intino/Ramón Vargas/Thomas Quasthoff。威爾第安魂曲,女高音有個重頭戲是在最後一首 Libera me 第132 小節(影片 1:15:44 處)開始到曲子結束。我們可以先聽聽她在 Riccardo Muti 指揮下怎麼唱這一段(以下連結直接跳到該處撥放):http://www.youtube.com/watch?v=ku1l0YgWW-g&t=1h15m44s

YouTube 上還可以找到許多 Barbara Frittoli 的影音紀錄,我們就不列舉。

[3] Violin Technique - Portato, BarnesandMullinsUK, 2012-11-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hXj4-60SR0

The Hidersine Company UK presents David LePage and essential Violin Techniques.
More Technique Videos and a great range of bowed instrument products can be found at www.hidersine.com
[4] Cello Technique - Portato-Parlando, BarnesandMullinsUK, 2012-11-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WHLg2visr4

Steven Doane from New York'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Eastman School of Music runs through essential Cello Techniques for all players.
Filmed in conjunction with Steven Doane; ESTA - European String Teachers Association; The Hidersine Company; StringGallery; Barnes & Mullins Ltd.

Filmed by Andy McCreeth - eyelashmedia.com

www.hidersine.com
www.barnesandmullins.co.uk

2013-05-11

安魂曲要怎麼唱 (2):演唱後記

今天上台唱了威爾第的安魂曲,選曲。雖然很累了,趁現在還有一點感覺,寫下一些想法。這是關於聲樂、合唱、合唱團員的一些想法。

哎!剛才一路想了那麼多,現在怎麼又想不出來了。這麼說好了,這是一些一般性的想法,跟特定的曲目或是安魂曲沒有直接的關係。嘗試把這些想法寫下來,要是有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剛好看到了,無論是合唱團員,還是指揮,加減互相分享。

首先,我要把在台上印象較為深刻的一刻拿出來談。這是威爾第安魂曲最後一首,Libera me,在賦格曲開始之前的第 132 到 170 小節,樂團休息,只有女高音獨唱跟混聲四部合唱,威爾第在這五個聲部上面都寫了 ppp。獨唱女高音表現的機會來了!在合唱團的伴唱之下,她也要用 ppp、80 的速度,來唱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威爾第給了她一堆表情記號:crescendo, decrescendo, espressivo, dolcissimo, crescendo, portate, forte, diminuendo, ancora più piano, piano e cresc. a poco a poco, morendo pppp 停在降 B 的高音… fermata

為什麼我會印象深刻?因為這個時候,合唱團的聲音大到讓我聽不見女高音的聲音。這意味著,合唱團裡還是有許多人不但只顧唱自己的,無視於音樂的進行,以及與其他演出者的合作關係,而且太過於忽略自己的表情與動態(dynamics)的區分。

Dynamic range: ... ff f  mf mp p pp ppp pppp ...

如果每個合唱團員都能夠讓自己的聲音動態做出充分的區分,那麼以上的問題,就不至於那麼嚴重。這需要平日長時間的養成,需要鍛練,以及不斷的提醒。例如,「如果你剛才的聲音是 ff 的話,那麼 pp 應該是怎樣?又,如果剛才的聲音是 pp,那麼,唱個 ff 來給我聽聽!」我所見過國內外合唱團最嚴重的通病,就是我所謂的 "mezzo-forte-choir",翻譯成白話,就是說,從頭到尾只能用一種音量唱歌的合唱團,這是一個極端。還好我今天參與演出的合唱團絕非屬於這類極端。咦?既然這個團是個有能力做表情的合唱團,那又如何會出現以上的現象呢?這就開始進入我做這個報告真正的重點了。

Forte 不是「大聲唱」的意思,piano 也不是「小聲唱」。

前面所列舉的強弱記號,只能做相對的、大略的參考。樂團裡,每一樣樂器,由於構造一致,其動態範圍較為穩定,所以強弱記號比較能夠形成一致性的參考,儘管每一個指揮帶領之下的不同樂團,會各自形成他們自己的標準習慣。值得注意的是,人聲的個別差異大到沒有辦法用這種方式來處理。這一點,正是許多樂團指揮很容易忽略的。用白話來說,你無法期待,只要在練習的時候要他們記下 mezzo forte,就會在演出的時候,得到一個你想要的 mezzo forte,就算排除了樂團編制差異、演出環境差異,以及所有的其他因素。

那怎麼辦?如何取得聲部平衡、得到和聲?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聽!每一個人都要聽!而且不能只聽自己的!要聽到全部,要聽到音樂,要聽到自己成為這個音樂的一部分!你很可能馬上就會同意,因為任你再怎麼左思右想,這是唯一 plausible 的答案。如果你承認這個 argument 為有效,就必須有實踐的辦法。例如,面對一個合唱團,我們必須慢慢放棄常見的、對個別聲部的音量調節動作。對指揮而言,站在樂團與合唱團前面,她/他又能有幾隻手?幾對耳朵?再厲害的指揮也都是有限的。(題外話,眾所皆知,我們的視覺只能看得清楚投影在視網膜中心小窩(fovea)的外在世界。我就忍不住想要發明一個概念,我們的聽覺也應該具有類似 fovea 的終極限制,雖然這可能不是發生在像耳蝸(cochlea)這種低階的聽覺器官上,而是更高階的 attentive 機制上的 cognitive limitation。)

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我還聽說過有合唱指揮,真的嘗試以增減人數的做法來取得平衡。至此,相信大家會有共識,這絕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就這件事情而言,說比做容易得太多。這真的需要長時間、鍥而不捨的訓練與叮嚀。另一方面,它卻也不見得會太難,怎麼說呢?指揮排練的時候,總是要動嘴巴講話,只要讓這種理念形成慣用的語言,進而在團員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提醒的文化,塑造出一種氣氛,讓每一個團員時時刻刻感覺到,音樂的空間,比想像中的大得太多;也製造出機會,讓每一個團員真正享受到這個原先意想所不及的音樂世界。

舞台上、樂池裡,所有人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多麼重要!如果這些人都是在各說各話,那絕對是噪音。要產生噪音,不需要那麼多人,只需要讓兩個人同時講話。音樂之所以不同於噪音,就是因為每個樂器、每個聲部都具有特定的關係與平衡。音樂之所以不同於吵架,就是因為他們每一個人在「講話」的同時,也在「聽話」,這幾乎是脫離日常生活經驗的。(題外話,很少聽見兩個人同時講話嗎?沒錯,在台灣是比較少見。如果真的感興趣,可以去找德國的政論節目來體會一下,那裡可能最多,而且不是吵架的音量喔,是心平氣和的音量。)

在技巧上,可能因指揮的性格,以及與合唱團相處的方式而異。如果希望以很嚴厲的方式當頭棒喝的話,可以說,例如:「聽不見別人唱歌的,自己就不要唱!」另一方面,也應該慢慢發明或形成一些特定的方法,來提醒團員,讓他們體會,互相傾聽以及合作默契的重要性。這裡面實在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它可以小至提醒低音部的男聲,他們正在跟樂團裡的低音管形成和聲,或是女聲跟長笛,「聽見了沒?」這不是樂譜上的強弱記號就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耳朵,這需要每一個人面面俱到的 attention!

我不知道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是否已經有人把它理論化過(theorized),甚至已經轉化為各式各樣的 rehearsal techniques。要是真的沒有的話,也不應該是由我來做,看倌就看著辦吧!做這個事情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與資源,當然還有 position :)

好聲音不是一切,我們要的是音樂。

這是我現在的精神狀態還記得要寫下來的。我們都知道,樂團型的合唱團真的需要好的聲音(vocal technique)。因為,人聲要是缺乏 singer's formant,站在樂團後面,再怎麼嘶喊,都只是啞巴!關於這一點,許多音樂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想抽空另外為文討論。然而,我今天的確聽到了許多好的聲音,可惜的是,這些「好的聲音」似乎還感覺不到,通往音樂那條路還長得很,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Related Articles

[a] 2013-01-31 安魂曲要怎麼唱 (1)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1/how-to-sing-requiem-1.html

[b] 2013-11-15 安魂曲要怎麼唱 (3):演唱前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11/how-to-sing-requiem-3.html

2013-01-31

安魂曲要怎麼唱 (1)

又要唱「安魂曲」了嗎?安魂曲要怎麼唱呢?真是個奇怪的問題,就唱啊!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 ...
首先,Requiem 並不是「安魂曲」的意思,而是「安息」的意思,它通常是整個曲子的第一個字,就被用來當作曲名。好吧,知道了。那就唱啊!少囉嗦!
安…息…吧…
我就說嘛,像這樣唱,就錯了!看過電視上的歌唱比賽嗎?可知道像這樣唱歌會被那些嗜血的評審罵成什麼樣子嗎?也不過就是換成拉丁文而已,要求不該都是一致的嗎?尤其,最近台灣在流行檢視人家雙重標準或多重標準(嘿嘿…正可見台灣是個多重標準氾濫的社會)。

有那麼難搞?其實,也可以不那麼難啦,如果你接受半調子的話。不過,要是真的在乎,是這樣子的:requiem 是個標的物,是給死者的標的物,用的是所謂的「直接受格」或「對格」(accusative),而死者(eis = 他們)是「間接受格」,或稱「與格」(dative)。「與」意味授受的對象,而所授受之物就是上述的標的物。所以,requiem aeternam 在一個授受的三角關係上的地位,類似於 good evening、bonjour 或 guten Abend。這三個英、法、德文雖然可以單獨成句,然而它有隱含的授受對象,通常就是聽話的對方,這個「與格」被省略了。過年過節想說點吉祥話的時候,可能就會想要周到一點,把授受的三邊關係清楚地講出來: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 and happy new year!

前述「這樣唱就錯了」,並不是在字義的(semantic)層面上做文章。在音樂上做 phrasing 時,不能夠只管「意思」,而要有「語法」(symtax)。「語法」非屬字義的範疇,它所指涉的是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比起「字義」,它更接近「弓法」,是結構出一個「樂句」的必要條件。有了正確的「語法」,才可能把許多字黏在一起,成為可以理解的「句子」,同時,也才可能把許多音符黏在一起,成為可以理解的「樂句」(musical phrase)。所以,唱歌的時候,要做 phrasing,也需要「弓法」。

像那樣子唱,被電視評審罵得狗血淋頭是活該。因為,把 requiem 唱成動詞了。不對!它是個名詞。動詞是 [dona = 請(你)給],這個字才是整句「語法」的重心。「語法的重心」不見得具有聽得見的特定音樂表情,但是演唱/演奏者一失去這個重心,整個樂句就亂了,音樂就構築不起來了。dona 這個字,不能唱成「給」,這樣也是錯的。它必須唱成「請你給」或是「你要給」,才對。其他如「請你們給」、「請他被給」、「我給了」、「他給過」、「我將要給」、「他可能要給」、「你那時可能被給過」…,都是錯的。dona 這個單字正式的文法地位叫做「第二人稱單數主動祈使語氣動詞」。動詞,絕非三言兩語的篇幅可以討論的,就留待以後慢慢來 divide and conquer。

domine 又應該怎麼唱呢?如果查紙本的字典,還是找得到 dominus 那一條,也會看到它的意思就是「主」。好吧,所以就把它唱成「主」。那就又錯了!而且錯得離譜!因為,特別是這個「格位」,影響音樂表情至鉅,它叫做「呼格」(vocative),只用在呼喚的時候。所以,必須唱成「主啊!」才接近原意。我們當然在經文裡也都看過其他的「主」,像是 dominus, domini, domino 或是 dominum,每一個都有它特定的語法地位,「唱法」當然也就不一樣。

唱歌有那麼麻煩?不要唱算了!嗯,這也是一個選擇。不過,如果不唱會死的話,「格」(case)也是個值得 divide and conquer 的問題。

寫了那麼多,連一句歌詞都還解釋不完。只希望以這一篇做為開端,想要逼自己弄出整個系列的拉丁經文註釋。所以,請別誤會了,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開始解釋這個句子要怎麼唱。

後記 2013-02-08

唉!從文章送出到現在,一直掛念著連一個句子都沒有解釋清楚,就繼續勉為其難,能寫多少就寫多少。
réquiem aetérnam dóna eis, dómine.
上次提到 réquiem 並非句子的重心,而是授受三角行為的標的物,所以,在唱這個字的時候,心理上起碼要已經觀望到動詞 dóna,甚至於句末。在音樂演奏上,這是個標準的 phrasing 行為。只有整個樂句都在視野之內的情形下,才可能斟酌個別的文字及音符要怎麼表現。在舞台上,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心智活動。姑且不論這種鉅細靡遺的心智活動是不是真的能夠帶得上舞台,又,觀眾是不是真的「聽得見」這些 nuance,特別是在非母語的情形下。

Phrasing 是合唱團的強項之一!合唱團可以做出個別的獨唱家所無法完成的 phrasing,主要是因為,一個訓練有素而且默契十足的合唱團具有可以「永遠不需要換氣」的特性。正因為合唱團在本質上具有這種表現能力,就更應該對整個詩句付出更多的關懷,做出個別的獨唱家所辦不到的音樂表現與詮釋。所以,「輪流換氣」的訓練也應該要更受重視,甚至於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形成一種新的、迄今未受足夠重視的合唱紀律。

回到主題。個別的拉丁文字有輕重音節之分,這裡在母音上面多加一撇,用來表示重音節。作曲家往往也會在節奏及旋律上,呼應重音節的存在,例如給它較長的音值,最常見的形態就是附點音符。

aetérnam(eternal, 永恆的)是個形容詞,它通常必須緊跟著所修飾的對象 réquiem。嚴格說來,réquiem aetérnam(eternal rest, 永遠的安息)是不能分開的一體。但是有時候,作曲家基於不同的原因,會讓它們分開來。因為這裡屬於教會儀式 introitus(introit, 進堂曲, 入祭唱)的部分,作曲家可能會因 antiphona(antiphon, 輪唱)的形式,而把字拆開,例如威爾第(Guiseppe  Verdi, 1813-1901)的安魂曲。儘管如此,它們在歌者的心中,必須是緊密連成一體的詞彙。

另外一個形容詞跟所修飾的名詞分開的原因,是對原詩韻味的考量,特別是安魂曲,以及許多彌撒禮儀中的唱詠,常常取材於聖經的〈詩篇〉。所以,這兩個字也可能會距離很遠,但是在語法結構緊密的拉丁文裡,這不會導致誤會,因為它們雙雙都落在陰性單數的受格(feminine singular accusative),這可以由它們倆字尾的 -am 辨認得出來,這就是拉丁文法中所謂第一類名詞變化。

在整首安魂曲當中,「永恆的」這個形容詞分別以不同的面貌出現,有時是 aetérnam,有時是  aetérnum,還有 aetérna。例如 Líbera me de mórte aetérna這裡的 aetérna 是陰性奪格單數,用來修飾陰性奪格名詞 morte(死亡),「永遠的死亡」因為介系詞 de(from, 從…之中)的關係,必須是奪格。
Réquiem aetérnam dóna eis.(受格,「永遠的安息賜給…」)
Líbera me de mórte aetérna.(奪格或從格,「永遠的死亡之中解救…」)
這往往容易唱錯,特別是需要背譜的時候,但是,如果在練習當中多做一點這類的心智體操,不久就會習慣,而且還算滿容易克服的。aetérnus 這個形容詞也沒有那麼難記,因為它跟英文字 eternal 同源(cognate)。

我們處理拉丁字往往需要借助於英文字,因為英文是台灣人最容易接受而且富於與拉丁文同源字彙的語言。有些人會以個別的音節為單位,把每個音節音譯為一個漢字,然後編成故事以利記憶。應該試圖放棄這樣的學習方法,善用既有的英語基礎。再看一次以上兩句拉丁文,一共九個單字,裡面就有六個其實是我們所常用的英文字(eternal, donate, liberate, me, mortal, eternal),這是高達三分之二的比例!如果放棄這些與既有知識的關聯,而訴諸與音樂毫無關係的「音節編故事法」,這是捨近求遠,事倍功半!

再來是 dóna。它可以翻譯成「給」。但是歌唱的時候,並不是在做翻譯,文學性流暢的翻譯對於陌生語言的舞台表現,並沒有太大的助益。在這裡,一位歌手心裡面的翻譯最好是「請你給」或是「你要給」,同時又必須賦與「你」以存在意義。這裡的「你」指的是,「神」(God)或「主」(Lord),所以是個單數動詞。單數,是因為所祈使的對象是單數。

(待續)



Related Articles

[a] 2013-05-11 安魂曲要怎麼唱 (2):演唱後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5/how-to-sing-requiem-2.html

[b] 2013-11-15 安魂曲要怎麼唱 (3):演唱前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11/how-to-sing-requiem-3.html

2012-12-25

音樂人權:Music or Programming

Howard Dyck 停了下來。他覺得拉丁字 "gloria" 咬字不夠清楚。

音樂會的前一天,他跟樂團、合唱團在北市交練習室總排 Poulenc 的《Gloria》(見〈恭喜!北市交合唱團!〉[a])。他說,曾經跟一位很有名的合唱指揮 Robert Shaw 共事,幾年前已過世。這個人是這樣做的,他讓合唱團把 "gloria" 念成 "glodia"。「He said, we never sing words. We make noises that better sound like the words under the acoustic environment of the music hall.」他接著補充道。有趣吧。這就是我想要討論的,因為我持不同看法,雖然當時只能配合。

這就是我所謂「斧底抽薪」的實例。這一份拿到台灣演唱的「貝九」第四樂章樂譜,應該是美國帶回來的。譜上 Mezzo 的部分,完全看不出來,貝多芬原來是怎麼寫的。紅色是我圈的,因為第一次看到的時候,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一頭霧水,這哪是德文? 合唱團的咬字問題,多在於子音。把拉丁字的 "R" 改成 "D" 的確是個「根治」的「療法」,可以有效矯治美國人對 "R" 的 flavour,不用再多次重覆、一再提醒 "R" 該怎麼唸。尤有甚者,他們往往還斧底抽薪,乾脆就把樂譜重新排過一遍,把歌詞都直接改為「程式碼」。我手上剛好有這種樂譜,那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在這種譜上,大家看不清楚原來的歌詞是在講些甚麼,只會看到「程式碼」。其實,計算機語音合成,基本上就是由 "noise" 過濾出 formants 開始下手的。而美國正是研究、實現語音合成的先驅。

每個國家的歌手,對於外文歌詞,都免不了因母語而衍生的特定「品味」。這是非常難以矯正的習慣。所以,德國人唱拉丁文都會具有「德國風味」。台灣的合唱團唱起拉丁字,則具明顯的「美國風」。打開收音機,聽聽 Radio Vaticana (梵蒂岡之音)的禱告文,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 Pater noster qui es in coelis, sanctificetur nomen tuum, adveniat..... 我們也都猜得出來,這位修女來自何方,她的母語是甚麼語言。但是,我們都會接受那是拉丁禱詞,而且都聽得懂。語言學上,如果只考慮通訊的效率,那麼,對於每一個語音來說,重要的不是它的絕對音值,而是它跟同一語言裡其他音素的區別,也就是它們之間要有足夠的「距離」,以供區分(參見我另一篇短文〈ㄅㄆㄇㄈ、IPA 與德語發音〉[b])。這就是 Ferdinand de Saussure 所謂「透過區分來確定」(Bestimmung durch Differenzierung)的意涵。其實,這也正是現代數位通訊技術的理論基礎之一,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事實上,當拉丁文還是個 lingua franca 的時候,科學家發表論文也用拉丁文。直到 1809 年,住在德國的高斯(Carl Friedrich Gauß)還以拉丁文發表了 Theoria motus corporum in sectionibus conicis(Theory of the motion of the heavenly bodies moving about the sun in conic sections)。拉丁文「自身」就具有其廣泛的地域性在地特色。作曲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他們大多也要到義大利遊學一番。作曲的當時,所夾帶進去的,不免有地域性的音聲想像。Francis Poulenc 的法國人身分,自然也應該成為作品詮釋的考慮因素之一。

回到合唱團咬字問題。當合唱團咬字不清,該怎麼辦呢?我們會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種對策。有些指揮會把 "gloria" 改成 "glodia",有些則把 "gloria" 改成 "gdoria"。有些「閱歷豐富」的合唱團員,甚至於很主動地扮演起自願性的「子音產生器」角色。站在這種合唱團員的附近,負擔很大,無法專心於音樂。我會建議所有的指揮都應該來站在他們的旁邊唱唱歌,親身體驗一下這種「負擔」究竟有多大,看看在這種環境下,音樂會不會更美好。我個人的經驗是,這些「子音」每一個都會刺穿到骨頭深處,壞了好心情,繼而壞了整個音樂。這種現象,我在德國也碰過。題外話,那個人其實跟指揮很熟,他也只是「閱歷豐富」,想幫個好忙,結果,因為他實在太有自信了,又不專心,不知道指揮一直在講他,終於惹火了指揮,大發脾氣。

合唱團裡,歌手之間絕對具有連動的效應,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合唱指揮在演出前,會去規定每一個人所站的位置。雖然用來「布樁」或「綁樁」的「力學」基礎不一,但是目的都在結構一個穩定的「合唱動力」,這是因為,他們之間是連動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連鎖干擾到整個音樂的進行。例如,唱錯,本來沒什麼大不了,有時候甚至於一點也聽不見。但是,唱錯,可能對周遭的人造成很大的干擾,繼而骨牌式地,影響到整個音樂的進行。所以,我要音樂,我不要「子音產生器」。

有些指揮則會嘗試指定少數幾個人,在特定的樂句,發出特定的子音,以塑造整體的音響效果。這麼做,的確可以達到目的,但是我們必須考慮這幾個人的「音樂人權」。他們有權利享受原汁原味,他們有權利在音樂進行的過程中,思考歌詞內涵。這種做法雖然沒有「斧底抽薪法」那麼絕,乾脆把所有人的眼睛都遮起來,讓他們連原曲都看不到,但是,卻也某種程度遮蔽了少數團員的眼睛,有 programming 之嫌。訓練合唱團的時候,的確需要一些權宜之計。另一方面,卻也必須權衡,我們最終的共同標的,畢竟是音樂。而這個音樂,必須由這些人一起勾勒出來,要是他們的精神離開了音樂,那我們就頂多只能得到「次音樂」。

那麼子音該怎麼辦呢?我會說,唯一的、正當的途徑,就是教會大家這個外語。在沒有掌握這個外語的情況下,也是無論如何都只能得到「次音樂」。掌握曲目中的外語是緣木求魚嗎?的確很難。但是台灣的聲樂界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投入的資源,也實在太少。或問,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嗎?如果台灣多的是本國的經典作品,那的確沒有必要。問題在於,我們企圖經由這些經典的外語作品,學習西洋音樂的精髓,但是如果一直都只是點到為止,還是永遠難以一窺堂奧。


Related Articles

[a] 2012-12-19 恭喜!北市交合唱團!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2/12/tsoc-2012-howard-dyck.html

[b] 2012-05-11 ㄅㄆㄇㄈ、IPA 與德語發音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2/05/ipa.html

[c] 2011-12-01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d-moll op.125(德語發音問題)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1/12/d-moll-op125.html

2012-12-19

恭喜!北市交合唱團!

Howard Dyck 下了飛機,來到台北。因為受邀指揮一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及附設合唱團 [4] 的聖誕音樂會 [3],他又來到台灣 —— 看到周遭的黃皮膚、黑頭髮,腦海裡不禁又跑起了歌劇《茶花女》的音樂。今年,他在中國雲南演出了兩場 La traviata,之後,揮別了中國,於六月底到台灣逗留了一個禮拜看兩個孫女,然後回加拿大。他喜歡探險,走過二十個國家,看過無數的歌手,也算得上是個身經百戰的合唱指揮 [1]。都當阿公了,還是要趕趕時髦,去年九月,他也經營起部落格,當起部落客來 [2]

受邀到世界各地演出,所碰到的樂團與歌手形形色色,常常會需要多一點 EQ。尤其在短短的幾天客席期間,他所能運用的,就只有一根指揮棒,以及一張音樂會上不可以發出聲音的嘴巴。而他的音樂必須完全交託給一群陌生的音樂工作者來展現,這些完全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他的任務是如期演出。

把合唱團跟樂團放在一起排練之前,今天,他得到一整晚的時間,可以跟合唱團單獨相處,這是好事。今晚,他不帶指揮棒,因為手指頭比指揮棒更善於表達。他知道,有什麼需要跟他們溝通的,就只有這次機會。後天跟樂團在一起排練,恐怕就無暇照顧了,更何況後天是世界末日。

好奇地走進了排練室,今天碰到的又會是個什麼樣的合唱團?會是個挑戰嗎?看起來,他們已經 warm up 過了,好吧,就依自己的習慣,按照音樂會節目表的順序走它一次。"Good evening! The Many Moods, suite number four!" 他直接用英語說。對,英語。他不是很喜歡音樂裡有美國腔的咬字。

走了十六個小節,他停了下來,低著頭,若有所思,幾乎是自言自語地說道:"Well... I think... I'm gonna have a nice evening."

他察覺到,基本上,這個合唱團是可以英語直接溝通的。但也不是說,就完全沒有文化背景的障礙。在一團狐疑的氣氛中,他抬起頭來,做了一個決定,伸出手來,指著合唱團,說:"You're good ones." 這次,就更像是個恭維了。

對於一個經驗豐富、跑遍全世界、閱人無數的合唱指揮來說,今天晚上,會不會是個必須掙扎的  hassle,走過十幾個小節,應該也就明瞭了。現在,他心裡面所想的是:「這個音樂會過關了。」因為合唱團會有反應。他才走進來,大家素昧平生,也沒講幾句話,光用幾根手指頭,就「捏」得出剛才心裡面所要的表情。這並不是每一次出任務都會有的運氣。畢竟,把玩音樂於指掌間,甚至還可以臨時改變主意,隨時捏出不同的形狀,這是每一個合唱指揮都夢想擁有的環境。


所以,我們可以先恭喜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及其常任指揮吳琇玲!這是個 honor,不需要等到音樂會結束。代理指揮孫愛光(a real good one, too)也與有榮焉。這種不經過事先的溝通,而能夠立刻讓音樂隨著指揮起舞的團性,並非短時間可以琢磨得出來,也非單獨的個人所能成就。很明顯地,指揮吳琇玲已經賦與了這個合唱團一定的個性,這是長期的努力與堅持所累積出來的。這樣的成果得來不易,彌足珍惜。該如何珍惜呢?

必須認清永遠都不夠好的現實。還不會唱的、唱錯的、還在忙著視譜的、聲樂技巧應付不來的、歌詞不熟的、歌詞不懂的、聽不見別的聲部的、聽不見伴奏的、指揮都停下來了還可以繼續唱兩個小節的…這些毛病,從來未曾缺席過。怎麼那麼挑剔?當個合唱團員有那麼麻煩?!沒錯!它是一種專業。任何事情都是一種專業,做久了,認真地,才入得了室,才看得見堂奧,才體驗得到隱涵其中的 ecstasy。陶醉,這才是我們要的。不只是自我陶醉,也要讓指揮不知不覺地閉上眼睛跟著陶醉。如果,總是應付過去了,就什麼都看不到,而且一輩子都不會看到、體驗到。音樂,是需要琢磨的。只有當每一條肌肉,在每一個時刻,都自動到位,才可能騰出容得下音樂的抽象空間。有個德國人常講的音樂笑話,迷路的音樂家問路:「請問到愛樂怎麼走?」(Wie komme ich in die Philharmonie?)路人回說:「練習、練習、再練習。」(Üben, üben, üben, üben, üben...)

每一個合唱團員都要忙著許多獨唱家不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團員都必須是個合唱團裡的獨唱家,缺一不可。有些聲樂老師擔心自己的學生跑到合唱團會把自己「弄壞」,其實,這不會發生,也不應該發生。如果有這種現象,那個團就最好不要去,或者,去拜訪一下其他聲樂老師。合唱與獨唱,只有不同,沒有高低。到合唱團唱歌,不是一種「屈就」,而是接觸另一種聲音藝術形態。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音樂會開場之前,合唱團員跟樂團一樣,也是三三兩兩步入舞台,這也是個應該實現的理想。

趁熱趕快寫下來。以此自勉,亦與共勉,無他,就是為了貪圖更上乘的極樂與解脫。


Related Articles

[a] 2012-12-25 音樂人權:Music or Programming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12/tsoc-2012-howard-dyck-2-music-or.html

External Links

[1] Conducting / Howard Dyck
     http://www.howarddyck.com/conducting/

[2] Blog / Howard Dyck
     http://www.howarddyck.com/howards-blog/

[3] 2012-12-24 國家音樂廳【TSO】聖誕饗宴音樂會 Christmas Feast Concert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7384b7b41013884f30739041a?lang=zh
演出者

指揮/霍華・迪克 Howard Dyck, Conductor
女高音/王秋棃
男中音/巫白玉璽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時間:2012-12-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曲目
  • 佛翰.威廉士:聖誕頌歌幻想曲
    R. Vaughan Williams:Fantasia on Christmas Carols
  • 普朗克:榮耀頌
    F. Poulenc:Gloria
  •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第一號,作品71A
    P. I. Tchaikovsky:Nutcracker Suite No.1, Op.71A
  • 羅伯蕭&班內特:聖誕風情組曲 第三號
    Arranged by Robert Shaw & Robert Russell Bennett:
    Many Moods of Christmas Suite III
    • 奇妙聖嬰 What Child Is This?
    • 聽啊!天使高聲唱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 飄蕩空中的絕響 Bring A Torch, Jeannette, Isabella
    • 天使歌唱在高天 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 羅伯蕭&班內特:聖誕風情組曲 第四號
    Arranged by Robert Shaw & Robert Russell Bennett:
    Many Moods of Christmas Suite IV
    • 看呀!美麗聖潔榮光 Break Forth, O Beauteous Heavenly Light
    • 基督降生 The First Nowell
    • 美哉小城伯利恆 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 我見到三艘船 I Saw Three Ships
    • 張燈結綵慶聖誕 Deck The Halls With Boughs Of Holly

[4] 北市交合唱團 2013 年度招生訊息

TSOC 壹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 20 周年團慶招收新血
2013-03-02 (六) 14:00~17:00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合唱團,每年配合台北市藝術季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年度演出計畫,均有極為精彩與頻繁的演出;喜愛合唱的朋友千萬要把握機會,歡迎加入北市交豐富的音樂饗宴!

年度預定演出計劃:

成立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特別邀請旅美作曲家張玉慧,為本團創作譜曲,融入台灣傳統歌曲元素,生日獻禮,世界首演!

102 年度音樂季「年度歌劇」……籌畫中

招生地點: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北市八德路三段25號八樓
報名日期及報名方式:2013-03-02 前,採親自報名或通訊報名。
報名資格:音樂科系主副修聲樂或年滿十八歲,具音樂素養、合唱經驗,熟諳五線譜。
甄試內容:1.自選曲:中和藝術歌曲、歌劇或神劇詠歎調 (Aria) 一首。
     2.視唱。

* 報名表如後。
* 報名表亦可傳真至 FAX: 02-2577-8244
* 網路報名簡章 http://ww.tso.taipei.gov.tw
* 或洽 02-2578-6731 分機 722 推廣組蔡小姐

2012-05-11

ㄅㄆㄇㄈ、IPA 與德語發音

聲樂組學生,有必要及早建立起可「容納」世界各國許多種不同「聲音」的「肚量」。「肚量」並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可以「享用」多少食物的「能耐」。要培養這種「肚量」極其容易,它在本質上,只是一種對於各國語音較有系統的視野及框架,有利於在各種時機下,輕鬆地面對並吸收母語之外的不同語音。

以下是我給高中音樂班兩次課的講義。因為覺得也可提供給一般大眾參考,就把它放上來。(講義我是用 LaTeX 做的,但是自己沒有辦法用 CSS 編碼出這麼複雜的格式,就請朋友幫忙把它轉為網頁碼。)

後記 2013-09-05

我了解,許多人慣常把「ㄅ」注為 IPA 的 "[p]",把「ㄆ」注為 "[Ph]"。在推廣與教學上,這實在沒有必要,這會嚇走許多學生。所以,本文以斜線分別注為 /b/ 與 /p/,盡量採用鍵盤上就有的字母。以 IPA 來注音,除非是極端的學術報告,應該避免方括號的精細標示方法。舉 t 的例子來說,德語、法語、英語、美語雖然都是注為 /t/,但是每一個語言對 /t/ 的品味都顯著不同,其差異遠超過我們在這上面所吹毛求疵的。音值,與生俱來就有相當大的誤差範圍。

我們應該講究的往往是「區隔」(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而不是「絕對值」。用 /b/ 跟 /p/ 用來描述「ㄅ」跟「ㄆ」,再恰當不過。所謂「透過區隔來界定」的意思就是說,在語言上,一個概念,往往是透過與同一個系統的其他概念之區隔,來確定。不僅僅是在語言學上,就連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數位通訊技術,也都是依據這個原理在運作!這個重要的基本原理千萬不可小覷。




I ㄅㄆㄇㄈ、IPA 與德語發音
  1. 聲樂用途上, 國語注音ㄅㄆㄇㄈ殘缺不敷使用,適用區域極為有限。
  2. 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較為完整、較有系統,且為國際通用的標準。
  3. 我們不妨俟機逐步由ㄅㄆㄇㄈ注音符號轉型,慢慢習慣使用 IPA 符號,以應萬變。
  4. 絕大部份的聲樂能量是由母音攜帶,到達聽眾的耳朵。下圖顯示 IPA 母音符號及咬字位置,並比較台灣普通話與標準德語所使用母音(捲舌音不顯示)。由右兩圖可看出德語使用了一些在台灣並不習慣區分的母音,這也常常是「難度」的主要根源。例如左方邊緣,國語只用到了/ㄝ/,德語卻必須區分別出來 /e/ 跟 /ɛ/。換句話說,由我們平常所習慣的 /ㄝ/,不只是要分辨出來 /e/ 跟 /ɛ/,還要區別出來嘴型較圓(rounded)的 /ø/ 跟 /œ/。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無論怎麼唸 /ㄝ/這個音,嘟著嘴、翹著嘴、咬著牙、破口罵人,都不至於發生語義上的誤會。因為在國語裡,/ㄝ/ 的「附近」並沒有其它的母音,所以當它被「扭曲」,也不容易「碰上」其它母音。然而,在德語裡,只要把嘴巴稍微嘟起來(rounded),所產生的細微變化,就有可能由肯定的語氣,被誤會為懷疑的語氣,單數名詞被誤認為複數名詞。同學們不高興時,把嘴巴嘟起來碎碎唸,母音也會跟著改變。這種「轉調」,你們在看不到表情的情況下,還是聽得出來嗎?在德語裡,這種細微的變化就足以使得一個字變成另外一個字。典型的例子是,由 o 的拼法變成 ö,由 u 變成 ü。這種上面點了兩點的字母,德文叫 Umlaut /ʊmlaʊt/(「變音」)。
    IPA 母音符號及咬字位置圖
    IPA 國語注音母音位置
    IPA 德語母音位置
  5. 相較之下,如下面左邊所示的義大利與跟西班牙語所用的母音分佈情形較為單純。也就是說,鄰近母音之間的「距離」較為平均,也比較「疏遠」,不易發生混淆。法語(不顯示鼻音化的母音)及英語則又顯得複雜一點。由圖形的面向來觀察,你們覺得那個語言最難?又為甚麼?英語比德語容易嗎?發聲練習時常用的 /i/, /e/, /a/, /o/, /u/,在圖上可以用一條曲線畫出來嗎?你們覺得,是 /i/--/e/--/a/--/o/--/u/ 比較好唱,還是 /a/--/i/--/u/--/e/--/o/ 比較好唱?為什麼?它們在圖上所行經的「軌跡」有何不同?這個圖形上的「軌跡」跟聲樂有甚麼關係?「距離最遠」的兩個母音是誰?你們覺得,討論「母音之間的距離」是一件可行的事情嗎?物理、數學課程裡的距離跟這種「距離」有何異同?「母音們」真的住在二度空間裡嗎?你是否想像得出其它的獨立座標軸?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需要用到三度空間才能夠對它們作更精確的定位?最明顯的例子是什麼?(近在眼前喔,一定要猜出來!)
    IPA 義大利語母音位置
    IPA 西班牙語母音位置
    IPA 法語母音位置
    IPA 英語母音位置
  6. 為便於「轉型」,以下表列出國語注音符號與國際音標簡略的大致對照(欲精確對應時,則屢見爭議):
    ㄅ /b/
    ㄆ /p
    ㄇ /m/
    ㄈ /f/
    ㄉ /d
    ㄊ /t/
    ㄋ /n/
    ㄌ /l/
    ㄍ /g/
    ㄎ /k/
    ㄏ /h/
    ㄐ /dʑ/
    ㄑ /tɕ/
    ㄒ /ɕ/
    ㄓ /dʐ/
    ㄔ /tʂ/
    ㄕ /ʂ/
    ㄖ /ʐ/
    ㄗ /dz/
    ㄘ /ts/
    ㄙ /s/
    ㄧ /i/
    ㄨ /u/
    ㄩ /y/
    ㄚ /a/
    ㄛ /ɔ/
    ㄜ /ə/
    ㄝ /ɛ/
    ㄞ /ai/
    ㄟ /ei/
    ㄠ /au/
    ㄡ /ou/
    ㄢ /an/
    ㄣ /ən/
    ㄤ /aŋ/
    ㄥ /ŋ/
    ㄦ/ɚ/
  7. 部份德語發音規則(注意有了規則,就會有例外;範例多取自以下兩首練習曲;請於空白處補充更多的例子):
    a
    /a/
    Tag, mal, das, dann, aber, hab', gedacht, Sopran, Alt, Bass
    e
    /e/
    legte, mehr, Tenor, dem, wen, Regeln
    e
    /ɛ/
    schnell, es, Welt, Geld
    e
    /ə/
    輕音節:fände, fräße, gedacht, Freunde, diese, wurde
    i
    /ɪ/
    ich, nicht, bist, sich, immer, irgendwann, bitte
    o
    /o/
    Los, bloß, Büro, schon, zog, so
    o
    /O/
    sonntags, lockte, doch, noch, von
    u
    /u/
    Huhn, zu, tun, Musik, du
    u
    /ʊ/
    und, d'rum, Mutter, zum, stumm, Umlaut
    y
    /y/
    Lyrik
    y
    /ʏ/
    Rhythmus
    y
    /i/
    Tyrol
    ä
    /ɛ/
    fände, hätt', fräße, Männer, Universität
    ö
    /ø/
    schön
    ö
    /œ/
    göttlich, völlig, plötzlich, Töchter
    ü
    /y/
    Büro, für

    ai
    /aɪ̯/
    Mai
    au
    /aʊ̯/
    auf, auch, sauer, schlauer
    äu
    /ɔɪ̯/
    ``bräuchte'', Trüme
    ei
    /aɪ̯/
    ein, zwei, Ei, Einstein, sein, seit
    -er
    /ɐ/
    字尾輕音節 aber, leider, immer, Mutter, Vater
    er
    /eːɐ/
    der, mehr, er
    eu
    /ɔɪ̯/
    neu, treu, euch, Freunde
    ie
    /iː/
    die, nie, viel, sie, diese, geschrieben, ziemlich

    b
    /b/
    aber, hab', bloß, ``bräuchte'', bald, bitte
    b
    /p/
    lebst
    d
    /d/
    der, die, das
    d
    /t/
    und, Geld, bald, Land, erfand
    f
    /f/
    auf, fände, froh, Fall
    g
    /g/
    legte, Geld, große, gedacht
    g
    /k/
    Tag,sonntags
    g
    /ç/
    König
    g
    /ʒ/
    Fr. 外來 Genie
    h
    /h/
    Huhn, hätt'
    h
    不發音
    Huhn, Ruhm, mehr, froh
    j
    /j/
    jeden, Jahren
    j
    /ʒ/
    Fr. 外來 Journalist
    k
    /k/
    kein, klar, kam, hackten, Klavier
    l
    /l/
    legte, lockte, Welt, Geld, Los, bloß, Alt
    m
    /m/
    mal, Ruhm, mehr, dämlich, mir, d'rum, kam
    n
    /n/
    ein, kein, nicht, nie, Huhn, tun, und, sonntags, dann
    r
    /ʀ/
    Ruhm, große, Jahren, anderen
    r
    /ʁ/
    wird, wurde
    s
    /s/
    das, es, ins, Dienstag, was, erster
    s
    /z/
    Sonntag, Sopran, sein, seit, sie, diese
    s
    /ʃ/
    Stein, spielerfahren, stumm, Stadt, Sportverein
    ß
    /s/
    bloß, große, Fußball
    ss
    /s/
    Bass, bisschen, wusste
    t
    /t/
    wollt, hätt', nicht, tun, Tag, gedacht, Mozart
    v
    /f/
    viel, Vater, Beethoven
    w
    /v/
    wäre, Welt, wenm, wollten
    z
    /ts/
    zu, zwei, verzeihen, Mozart

    ch
    /ç/
    ich, mich, dämlich, nicht, sich
    ch
    /χ/
    auch, gedacht, Bach, doch, noch
    chs
    /ks/
    sechs
    ck
    /k/
    lockte, hackten
    -ds
    /ts/
    Leids (veraltet), wirds
    dt
    /t/
    Stadt
    ng
    /ŋ/
    langsam, ging
    nk
    /ŋk/
    Danke
    nk
    /nk/
    anklagen
    pf
    /pf/
    Pferd
    ph
    /f/
    Physik, Philosophie
    qu
    /kv/
    Quell
    sch
    /ʃ/
    schon, schnell, schlauer, geschrieben
    th
    /t/
    Theater, Beethoven
    ti
    /tsɪ/ 或 /tsi/
    Nation, Patient
    tsch
    /tʃ/
    Deutsch
    tz
    /ts/
    Platz, plötzlich, sitzen, jetzt
  8. 一些我們上次使用過的德文字:

    Sopran
    /zoˈpʀaːn/
    女高音
    Alt
    /alt/
    女低音
    Tenor
    /teˈnoːɐ̯/
    男高音
    Bass
    /bas/
    男低音
    erster Sopran
    /eːɐ̯stɐ.zoˈpʀaːn/
    第一女高音
    zweiter Sopran
    /tsvaɪ̯tɐ.zoˈpʀaːn/
    第二女高音
    eins
    /aɪ̯ns/
    zwei
    /tsvaɪ̯/
    drei
    /dʀaɪ̯/
    vier
    /fiːɐ̯/
    Mann
    /man/
    男人
    Frau
    /fʀaʊ̯/
    女人
    Klavier
    /klaˈviːɐ̯/
    鋼琴
    langsam
    /ˈlaːŋ zaːm/
    慢的
    schnell
    /ʃnɛl/
    快的
    Danke
    /ˈdaŋkə/
    謝謝
    sehr gut!
    /ˈseːɐ̯ guːt/
    很好!
    bitte
    /bɪ̯tə/
    不會
    Pause
    /ˈpaʊ̯zə/
    休止符、休息、下課
II Ich wollt ich wär ein Huhn / 但願我是隻母雞
   Hans Fritz Beckmann/Pater Kreuder/Erich Unterholzner


翻譯及發音

Ich wollt(e), ich wär(e) ein Huhn,
ich hätt(e) nicht viel zu tun,
ich legte jeden Tag ein Ei
und sonntags auch mal zwei.
Mich lockte auf der Welt
kein Ruhm mehr und kein Geld.
Und fände ich das große Los,
dann fräße ich es bloß.

Ich bräuchte(brauchte1) nie mehr ins Büro.
Ich wäre dämlich, aber froh.
Drum hab ich mir gedacht:

Ich wollt, ich wär(e) ein Huhn,
ich hätt(e) nicht viel zu tun,
ich legte jeden Tag ein Ei
und sonntags auch mal zwei.
要是我是隻雞
就沒啥事好做
只要我每天下個蛋
沒事就多胡扯
錢再多如紙屑
好名聲也沒有用
只等著找到小蟲蟲
就給它吃個空

我也不必再做功課
不成才但是真快活
就決定這麼辦:

要是我是隻雞
就沒啥事好做
只要我每天下個蛋
沒事就生兩顆

Ich /ɪç/
I 我
  
wollt, /vɔlt/
wish, 願,
  
ich /ɪç/
I 我
  
wär /vɛːʀ/
were 是
  
ein /aɪ̯n/
a 隻
  
Huhn, /huːn/
hen 母雞,
ich /ɪç/
I 我
  
hätt/hɛt/
had 就
  
nicht /nɪçt/
not 沒
  
viel /fiːl/
much 多
  
zu /tsuː/
to 可
  
tun, /tuːn
do 做
ich /ɪç/
I 我
  
legte /legtə/
laid 下
  
jeden /jedn/
every 每
  
Tag /taːk/
day 天
  
ein /aɪ̯n/
an 一個
  
Ei /aɪ̯/
egg 蛋
und /ʊnt/
and 而
  
sonntags /zɔntaːks/
on Sunday 禮拜天
  
auch /aʊ̯χ/
also 也
  
mal /maːl/
sometimes 有時候
  
zwei. /tsvaɪ̯/
two 兩個。
Mich /mɪç
me 我
  
lockte /lɔktə/
lurde 吸引
  
auf /aʊ̯f/
in 在
  
der /deːɐ̯/
the 這
  
Welt /vɛlt/
world 世上
kein /kaɪ̯n/
no 不是
  
Ruhm /ʀuːm/
fame 好名聲
  
mehr /meːɐ̯/
more 再
  
und /ʊnt/
and 也
  
kein /kaɪ̯n/
no 不是
  
Geld. /gɛlt/
money 錢。
Und /ʊnt/
and 而
  
fände /fɛndə/
should find 得到
  
ich /ɪç/
I 我
  
das /das/
the 個
  
große /gʀoːsə/
big 大
  
Los, /loːs/
prize 獎,
dann /dan/
then 就
  
fräße /fʀɛsə/
eat 吞
  
ich /ɪç/
I 我
  
es /ɛs/
it 它
  
bloß. /bloːs/
merely. 只要。
Ich /ɪç/
I 我
  
bräuchte /bʀɔɪçtə/
would need 需要
  
nie /niː/
never 永遠不
  
mehr /meːɐ̯/
more 再
  
ins /ɪns/
in the 進
  
Büro. /byˈʀoː/
office. 辦公室。
Ich /ɪç/
I 我
  
wäre /vɛːʀə/
would be 會是
  
dämlich, /dɛːmlɪç/
stupid, 不成器,
  
aber /ˈaːbɐ/
but 但是
  
froh. /fʀoː/
cheerful. 快活的。
Drum /dʀʊm/
that's why 所以
  
hab /haːb/
have 有
  
ich /ɪç/
I 我
  
mir /miːɐ̯/
for myself 自己
  
gedacht: /gəˈdaχt/
thought 想
  

III Die „Eigenen“ und die „Anderen“ / 自己人跟別人,Meinhard Ansohn (*1954)

1.
  
Boris /ˈbɔʀɪs/
Boris 波利斯
  
Klatt /klat/
Klatt克拉特
  
war /vaːɐ̯/
was 是
  
schon /ʃoːn/
already 已
  
seit /zaɪ̯t/
for 自
  
Jahren /jaːʀən/
years 多年來
Fußbalfan2 /ˈfuːs bal/
soccer-fan 足球迷
  
und /ʊnt/
and 又
  
spielerfahren. /ʃpiːl ɛɐ̯faːʀən/
experienced 有經驗
Seine /zaɪ̯nə/
His 他的
  
Lieblingregel /ˈliːplɪŋ ʀeːgl̩/
favourite rule 最喜歡的規則
  
war /va:ɐ̯/
was 是
nicht /nɪçt/
not 不
  
geschrieben, /gə ˈʃʀiː bən/ 或 /gə ˈʃʀiː bm̩/
written 成文的
  
aber /ˈaːbɐ/
but 但
  
klar. /klaːɐ̯/
clear. 很清楚。
immer /ˈɪmɐ/
always 都是
  
„Hey!“ /hɛi/
``hey!'' 嗨!(加油歡呼聲)
  
für /fyːɐ̯/
for 對著
  
die /diː/
the 這些
  
Eig'nen, /ˈaɪ̯g nən/
own people 自己人
immer /ˈɪmɐ/
always 都是
  
„Buh!“ /buː/
``boo!'' 哺!(漏氣噓聲)
  
für /fyːɐ̯/
for 對著
  
die /diː/
the 那些
  
Ander'n. /ˈan dɐn/
others 其它人
So /zoː/
So 就
  
wird /vɪʁt/
is 是要
  
das /das/
it 這麼
  
gemacht. /gə ˈmaχt/
done. 辦。
2.
  
Irgendwann /Iʁ gənt van/
Some time 有一次
  
kam /kaːm/
came 出現了
  
dann /dan/
then 然後
  
der /deːɐ̯/
the 這種
  
Fall: /fal/
case: 情形:
Boris /ˈbɔʀɪs/
Boris 波利斯
  
ging /gɪŋ/
went 去
  
zum /tsʊm/
to the 打
  
Basketball. /ˈbaː skət bal/
basketball 籃球
Alles /ˈal ləs/
All 一切都
  
war /vaːɐ̯/
was 是
  
da /daː/
there 那裡
  
anders, /ˈan dɐs/
different, 不一樣,
  
doch /dɔχ/
still 然而
diese /ˈdiː zə/
this 這個
  
Regel /ˈʀeːgl̩/
rule 規則
  
galt /galt/
counted 算數
  
schon /ʃoːn/
ever 卻總
  
noch /nɔχ/
since 還是
3.
  
Leider /ˈlaɪ̯dɐ/
alas 可惜
  
zog /tsoːk/
moved 搬
  
Familie /faˈmiːli̯ə/
family 家
  
Klatt /klat/
Klatt 克拉特
bald /balt/
soon 很快就
  
in /ɪn/
in 到
  
eine /ˈaɪ̯nə/
an 一個
  
and're /ˈandʀə/
other 新的
  
Stadt /ʃtat/
city 城市
Boris /ˈbɔʀɪs/
Boris 波利斯
  
lebte /ˈleːptə/
got 習
  
sich /zɪç/
himself 他自己
  
schnell /ʃnɛl/
quickly 很快
  
ein /aɪ̯n/
used to 慣於
bei /baɪ̯/
at 在
  
dem /deːm/
the 一個
  
neuen /ˈnɔɪ̯ən/
new 新的
  
Sportverein /ˈʃpɔʁt fɛɐ̯ ʔaɪ̯n/
sport club 球隊
4.
  
Eines /ˈaɪ̯ nəs/
One 一
  
Tages /ˈtaː gəs/
day 天
  
traf /tʀaːf/
met 跟著
  
sein /zaɪ̯n/
his 他的
  
Team /tiːm/
team 球隊
auf /aʊ̯f/
碰上
  
das /das/
the 那個
  
früh're /ˈfʀyː ʀə/
former 以前的
  
Team3 /tiːm/
team 球隊
  
von /fɔn/
of 的
  
ihm. /iːm/
him 他
Plötzlich /ˈplœts lɪç/
suddenly 突然
  
wusste /ˈvʊs tə/
knew 知道
  
er /e:ɐ̯/
he 他
  
nicht nɪçt/
no 不
  
mehr, /meːɐ̯/
more, 再,
für /fyːɐ̯/
for 贊聲
  
und /ʊnt/
and 還是
  
gegen /ˈgeːgn̩/ 或 /ˈgeːgən/
against 反對
  
wen /veːn/
whom 誰
  
er /e:ɐ̯/
he 他
  
wär'! /vɛːʀ/
should be 應該是
5.
  
Doch /dɔχ/
但是
  
die /diː/
the 那些
  
alten /ˈaltən/
old 舊的
  
und /ʊnt/
and 跟
  
die /diː/
the 這些
  
neuen /ˈnɔɪ̯ən/
new 新的
Freunde /ˈfʀɔɪ̯ndə/
friends 朋友們
  
wollten /ˈvɔltən/
would 都要
  
nichts /nɪçts/
not 不
  
verzeihen. /fɛɐ̯ˈtsaɪ̯ən/
forgive 原諒
„Boris, /ˈbɔʀɪs/
Boris, 波利斯,
  
sag' /zaːg
say 說呀!
  
was; /vas/
something 一點什麼
  
bist /bɪst/
are(怎麼)是
  
du /duː/
you 你
  
stumm?“ /ʃtʊm/
dumb? 不說話?
hackten /ˈhaktən/
hacked 搥打著
  
sie /ziː/
they 他們
  
auf /aʊ̯f/
upon 對
  
ihm /iːm/
him 他
  
herum. /hə ˈʀʊm/
all around. 圍著四周。
6.
  
Boris /ˈbɔʀɪs/
Boris 波利斯
  
wurde /ˈvʊʁdə/
became 感到
  
ziemlich /ˈtsiːm lɪç/
quite 很
  
sauer, /ˈzaʊ̯ɐ/
upset 生氣
aber ˈa:bɐ/
but 但是
  
auch /aʊ̯χ/
also 也有
  
ein /aɪ̯n/
a 一
  
bisschen /ˈbɪsçən/
little 點
  
schlauer, /ˈʃlaʊ̯ɐ/
cleverer, 學聰明,
Und /ʊnt/
And 就
  
sein /zaɪ̯n/
his 他的
  
Fanclub4 /ˈfæn klub/
fan club fan-club 粉絲團
  
der /deːɐ̯/
that
  
erfand /ɛɐ̯ˈfant/
invented 發明了
neue /nɔɪ̯ə/
新的
  
Regeln /ˈʀeːgl̩n/
rules 規則
  
für /fyːɐ̯/
for 給
  
das /das/
this 這個
  
Land: /lant/
land: 家園:
Immer /ˈImɐ/
always 都是
  
„Hey!“ /hɛi/
``hey!'' 嗨!(加油歡呼聲)
  
für /fyːɐ̯/
for 對著
  
die /diː/
the 這些
  
Eig'nen, /ˈaɪ̯g nən/
own people, 自己人,
immer /ˈɪmɐ/
always 都是
  
„Hey!“ /hɛi/
``hey!'' 嗨!(加油歡呼聲)
  
für /fyːɐ̯/
for 為著
  
die /diː/
the 那些
  
Ander'n, /ˈan dɐn/
others, 其它人,
Immer /ˈImɐ/
always 都是
  
„Hey!“ /hɛi/
``hey!'' 嗨!(加油歡呼聲)
  
für /fyːɐ̯/
for 為了
  
uns /ʊns/
us 我們
  
alle, /ˈal lə/
all 大家,

以上的特殊的逐字翻譯方式看得懂、讀得通嗎?這些英文翻譯對於理解德文原意有幫助嗎?還是根本沒用?不妨試試看,根據每個字的英文翻譯跟漢字翻譯,把句子裡的單字排列組合一番,再發揮一下想像力,原意應該就呼之欲出。英文,甚至法文對於學習德文應該會很有幫助的。因為語言學上,它們之間具有很深的淵源。把它們都放在一起相互參照,關聯愈是豐富,腦神經元之間的鍵結也會愈強,愈廣泛。學習其實是有捷徑的!請利用下一頁右邊的空白處,把它們還原為一個易讀、易懂,也很上口、容易唱的翻譯版本。當然,最好還有押韻。

雖然我們分析了個別語言中,母音的「位置」,也講究如何「正確地」咬字,然而,在歌唱中,特別是在與大編制樂團合作的聲樂獨唱上,為了成全聲音的響度與亮度,往往會刻意地,或是不經意地「移動」一些母音在所示「IPA 地圖」上的「固有座標」。這種母音的「位移」有時候會相當劇烈。由地圖上看來,這可是個遙遠的旅途,穿越了整個地圖,性格受到了嚴重的扭曲及衝擊!而這時,只見女高音牙疵嘴裂,喉頭上浮,氣管有效長度急劇縮短,共振腔固有頻率碰觸到了這個音高,它開始點燃,發熱發光,瞬間由上舞台飛越樂團上空,直驅聽眾耳鼓,接著,一個欲仙欲死的漸弱,終於堅忍不移地消逝於同樣的音色,瀟灑地吐出了最後一口氣,神情呆滯,客死「異鄉」,卻教人永誌不忘。請在「IPA 母音地圖」上指出,哪些母音的「固有座標」特別容易受到各種聲樂技巧的動搖而出遊。其方向、旅途為何?
  1. Boris Klatt war schon seit Jahren
    Fußbalfan und spielerfahren.
    Seine Lieblingregel war
    nicht geschrieben, aber klar.
    immer „Hey!“ für die Eig'nen,
    immer „Buh!“ für die Ander'n.
    So wird das gemacht.
  2. Irgenwann kam dann der Fall:
    Boris ging zum Basketball.
    Alles war da anders, doch
    [diese Regel galt schon] noch
    immer „Hey!“ für die Eig'nen,
    immer „Buh!“ für die Ander'n.
    So wird das gemacht.
  3. Leider zog Familie Klatt
    bald in eine and're Stadt
    Boris lebte sich schnell ein
    [bei dem neuen Sportver-] ein
    immer „Hey!“ für die Eig'nen,
    immer „Buh!“ für die Ander'n.
    So wird das gemacht.
  4. Eines Tages traf sein Team
    auf das früh're Team von ihm.
    Plötzlich wusste er nicht mehr,
    [für und gegen wen er] wär'!
    immer „(Pause)“ für die Eig'nen,
    immer „(Pause)“ für die Ander'n.
    So wird das gemacht.
  5. Doch die alten und die neuen
    Freunde wollten nichts verzeihen.
    „Boris, sag' was; bist du stumm?“
    [hackten sie auf ihm her-] um.
    immer „Buh!“ für die Eig'nen,
    immer „Buh!“ für die Ander'n.
    So wird das gemacht.
    (Begleitchor singt statt hey immer buh)
    (伴唱聲部只唱 buh,不唱 hey)
  6. Boris wurde ziemlich sauer,
    aber auch ein bisschen schlauer,
    Und sein Fanclub, der erfand
    [neue Regeln für das] Land:
    Immer hey für die Eig'nen,
    immer hey für die Ander'n,
    Immer hey für uns alle,
    (Begleitchor singt statt buh immer hey)
    (伴唱聲部只唱 hey,不唱 buh)
  1. ``Bräuchte'' ist eine neumodische, aber nach wie vor falsche Gebrauchsform als Konjunktiv des Verbs ``brauchen''. Leider wird diese falsche Form zunehmend auch von Journalisten und sogar in Büchern verwendet. Der Konjunktiv von ``brauchen'' heißt ``brauchte'', ist also äußerlich identisch mit dem Imperfekt. Beispiele: 1)Der Schüler brauchte (Imperfekt)am letzten Schultag vor den Ferien nicht mehr in die Schule, weil er krank war. 2) Der Schüler brauchte (Konjunktiv)gar nicht mehr in die Schule, weil bereits Ferien sind, aber er möchte in der Klasse beim Aufräumen helfen. - Hier wird fälschlicherweise häufig ``bräuchte'' statt ``brauchte'' benutzt. Es könnte stattdessen auch heißen: Der Schüler hätte gar nicht mehr in die Schule zu gehen brauchen, weil bereits Ferien sind, aber er möchte beim Aufräumen helfen. http://www.gutefrage.net/frage/braeuchte-gibt-s-das-wort-ueberhaupt ``Bräuchte? Gibt's das Wort überhaupt? (Deutsche Sprache, Duden, Grammatik)
  2. fan(粉絲)為英文外來字,發音同英語 /fæn/。
  3. Team(團隊,球隊)是個英文外來字,同英語發音。
  4. Fanclub(粉絲團)為英文外來字,發音為半英半德。

Related Articles

[a] 2012-12-25 音樂人權:Music or Programming
     http://kolmogolovi.blogspot.com/2012/12/tsoc-2012-howard-dyck-2-music-or.html

[b] 2013-09-02 尋找第六聲(持續更新)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3/09/where-have-all-the-6th-tones-go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