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5

John Cage「最重要」的作品《4 分 33 秒》

今天聽了這個。這是網友 DW黑雨部落格提起的。所謂「最重要」,根據 Wikipedia [1],是作曲者 John Cage (1912-1992) [2] 本身的想法。


以下是 1952 年這個作品的首演,「所用的樂器」是鋼琴。相較於以上的樂團,David Tudor 是以琴蓋來表示樂章的開始與結束。

John Cage - 4'33" by David Tudo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ypmW4Yd7SY

感興趣的人,YouTube 上面還有其他版本可以「聽」。John Cage 本身已經表示他的意圖並非「沉默」。我個人對沉默「並不陌生」,曾經看過 Heinrich Böll (1917-1985, 197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的短篇譯本《默克博士所收集的沉默》(Dr. Murkes gesammeltes Schweigen)[4],出版社忘了。以下的影片片段今天第一次看到,簡直要讓我笑翻了,可惜沒有中文字幕,但是實在很值得推薦。我覺得這是諷刺文學經典之作。

Dr. Murkes gesammeltes Schweige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6NzeMsGU

由於對於 John Cage 不熟悉,「聽」過《4 分 33 秒》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到 YouTube 上面找他其他的曲子來聽聽看,以及上 Wikipedia 看看他的背景。

我想要先放下對「無聲」與「音樂」在定義上的挑戰及爭議。因為任何的 sound system,包括擴大機,以至於人類的聽覺系統,都會有「永不休止」的「雜音」。就算完全切斷外來的刺激(stimuli),擴大機裡的元件本身,在常溫下,就會有靜止不了的熱噪音(thermal noise)。人類的聽覺系統就算在完全缺乏外來聲學刺激的情形下,與聽覺直接有關的腦細胞膜上的電壓還是會不斷地越過 action potential 而放電。另一方面,更高層的「意識」則不斷地在這麼多的「聲音」之間做「聽覺」的「選擇」,不論是自己產生的,還是來自外界的擾動。

那麼,現在想寫下來的,是對自己行為的剖析…我實在不會唸「剖」這個字,因為它的國語注音跟我們平常聽到的是不一樣的。這也算「雜音」,也就是思考上的雜念。「雜音」真的無所不在,它的定義與上述的「選擇性」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非標的」的擾動。

回到正題。我為什麼要先去聽聽看 John Cage 到底能不能作曲?又要到 Wikipedia 上看看他什麼背景?這是個什麼欣賞音樂的態度?我的行為已經涉及 ad hominem [3] 的「錯誤」。

這種質疑又帶出另一項矛盾,那就是,我一直都會贊同,學畫畫要先可以做傳統的寫實素描。同樣地,當我在看一幅抽象畫的時候,也要去問這個人到底具不具有寫實素描的功力,尤有甚者,我大概也還要去調查他的背景。這正是同一個問題。那現在怎麼辦?

我一直傾向於辯論說,「抽象」應該是抽離於具象,「沒有具象,哪來抽象」,或是「不具基本功力,怎麼做畫」。可是現在看起來,這種想法並沒有那麼 smart,已經受到自己的嚴重挑戰。起碼,這並非 19、20 世紀抽象畫代表畫家的本意。這當然涉及到繪畫藝術的「本質」。哇,那就想到我有一篇寫一半丟在那邊很久都不去管的東西:〈計算素描之基礎(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al Drawing)〉[a],反而是這個思路較貼近視覺藝術的本質。儘管當初這些開始嘗試抽象藝術的畫家,跟每一個時代的畫家一樣,都先具備了傳統繪畫技巧的基礎,在創造力的內在驅使之下,開創了新的格局。另一方面,當這個新的格局一旦成為主流,就又成為每一個後起藝術家的「功課」。這種「功課」也常常會是一種壓力,因為他們似乎「必須」先接得住前輩藝術家的步伐,才能夠繼續走下去。自外於這個「紀律」(discipline)或是成長於這個「紀律」之外的,多被視為「門外漢」或「素人畫家」。作曲家當然也難逃這個「壓力」:「咦?這個音這樣不好,這不是又走回傳統的老路嗎?雖然比較『好聽』!還是先用個比較『奇怪』的音程好了。」

好吧,寫到這裡要往哪裡去,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很明顯地,《4 分 33 秒》要是「素人作曲家」的作品,恐怕就沒有人理會,大家會認為它必須具有其「創作的理念與脈絡」。

文章「走經」了,只好先停下來,因為很傷腦筋,現在又沒有早晨的清新空氣,就讓它又是一半好了。


P.S. 不過還好這次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看過的《默克博士所收集的沉默》,想要把它找來看一次原文。很精彩哦!影片中最狡滑的那個就是默克博士。那位老教授希望把他演講裡的所有 "Gott"(神)都改為 "jenes höhere Wesen, das wir verehren"(我們所崇敬的更高存在)。問題來了!事情沒有老教授原本想的那麼簡單,那屬格、受格、與格、呼格呢?再加上錄音室裡的人正找不到整他的機會…有機會再寫一篇來介紹這個影片或這個小說。英譯版見 [5]




Related Articles

[a] 2011-12-11 計算素描之基礎(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al Drawing)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1/12/blog-post.html

External Links

[1] 4′33″,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4′33″

[2] John Cag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Cage

[3] Ad hominem,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_hominem

[4] Doktor Murkes gesammeltes Schweigen, Wikipedia
http://de.wikipedia.org/wiki/Doktor_Murkes_gesammeltes_Schweigen_und_andere_Satiren

[5] Böll, Heinrich. "Murke's Collected Silences", 1955, in The Stories of Heinrich Bö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495ff.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HdleNfKrcKAC&pg=PA495

[6] Allan Kozinn, 每個人都體會過「約翰·凱奇時刻」,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2-09-06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2/09/06/c06cage/zh-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