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小新聞,大議題 (2):強迫中獎

今天看了這個。覺得很有意思,就把臉書文章跟幾個關鍵的回應整理如下。這又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的問題。習慣上,我會把這兩個概念一直用引號括住,因為對我而言,它們一直都不是足夠穩定的概念。

導演蔡明亮自認「中國人」,一不小心,在公開場合,也幫別人認同為「中國人」,這剛好是個有主見的「台灣人」。來來去去的言詞交換,就這樣開始了。也某種程度和氣收場。

「台灣人」跟「中國人」共居一室,各自認同,這在現在的台灣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歷史。但是,「侵門踏戶」(用這個詞是因為最近在想這個事情)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應該努力學習避免的。雖然想不出有「台灣人」強迫「中國人」當「台灣人」的鮮明範例,但是心裡面還是會浮現「台灣人」譴責「中國人」不會講「台灣話」的情景。這種事其實也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

我不怕引號括得多,因為如前所述,對我而言,在引號裡的字統統都是不穩定的概念。這當然包括「台灣話」。雖然我認為,講「台灣話」的家庭放棄讓自己的子女也學會「台灣話」,是最愚蠢的事情,就算純粹只由功利的角度來看。我對每一種母語都持同樣的態度,也就是,包括廣東話、山東話、客家話…,最重要的,是各種原住民語言(哈!終於碰到了我剛才所謂「不穩定」的關鍵因素了)。「台灣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早就死過一次了,那就是「新港文」。所以,我所執著的,是母語的傳承,再一次,就算是只由最功利的算計來看。放棄傳承母語,是最愚蠢的!

儘管在現代台灣社會上,偶爾夾雜一兩句「台語」,已經蔚為風潮,成為「政治正確」的好幫手,但是這個語言真的還沒有找回它所失去的。除了受到鄙夷的諸多社會現象([1] [2] 的討論只是冰山之一角)之外,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語言地位問題,那就是,它絕非「閩南語」。對於語言學家來說,它是個與其他語言平起平坐的語言,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歷史與傳承。

我是「台灣人」,我講「台灣話」,我還虧欠「台灣話」的,是一個尊嚴。我不知道自己的血緣脈絡,也不急著知道,唯一確定的是,在意願上,我認同原住民。我們大家都虧欠原住民一個尊嚴跟一個尊重。「尊重」這個詞寫起來容易,其實極其晦澀,不容易捉摸,卻非常容易錯過、視而不見,就像蔡明亮這樣。再怎麼通透,我們隨時隨地很容易就侵犯到別人的尊嚴與認同。對於當代的台灣社會,這是特別值得借鏡的一個例子,也以此自我警惕。

後記 2014-03-14

來聽鄭進一唱歌吧,這是 [1] 討論中的網友提供的,它引用的時間是 "&t=4m54s",但是嵌入網頁不知道怎麼做。

百萬大歌星 鄭進一 菊花台+素蘭小姐要出嫁
published on 2013年07月24日 b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55l0Wiucts&t=4m54s



佛國喬, 臉書, 2014-03-1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674669525930867
(本事件已有完美的結束 http://ppt.cc/mQKz 但為了提醒其他名人,仍保留原文在此一星期,望蔡大師海涵,也敬請轉貼者自行備份評論,謝謝) 我們絕對沒辦法想像李安對著華語人說:「你不是台灣人,你是中國人。」也絕對沒辦法想像魏德聖對著華語人說:「你不是中國人,你是台灣人。」因為從事文化生產的專業者,多多少少懂得尊敬他人的認同,特別是在這個島嶼上,一直到今日都還存在著認同壓迫的制度性問題。現在還會在公開場所指導別人應該作什麼國家認同的,大概都是殖民者之流的。

昨晚《郊遊》巴黎的首映,在人未散場完成前,蔡明亮用中文向一位影迷抱怨:「就只有我們中國人喜歡拍照。」

影迷:「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

蔡明亮即指導著說:「你是中國人。」

影迷再重申一次:「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

蔡明亮:「就算你不是中國人,你爸媽也是中國人。」

影迷:「我爸媽不是中國人,他們是台灣人。」

蔡明亮:「好啦好啦,我們不要吵了...」

該名影迷決定離去,在門將關未關之際,蔡明亮又從後向影迷補了一槍:「反正不管你怎樣認為,你就是中國人。」

如果您觀賞過《郊遊》,看到演員對著流浪狗叫:「來,李登輝。」(雖然加了王力宏來混淆視聽),或者發現李登輝的玉照被棄置地上、而蔣介石的遺照卻高掛著;如果您知道蔡明亮在金門碉堡藝術節裝置藝術的作品,是讓蔣介石雕像帶著微笑,靜靜地在金門遠望著中國,這些通通不用覺得有什麼好驚訝的,他的創作也靜靜說明著他的政治認同。

(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帶著軍隊進來台灣,逼著我們自認為是中國人,那是政治解嚴前的事了,而晚了數十年,(來自馬來西亞的)新移民,以處於文化優位,逼著影迷自認為是中國人,這則是這個島嶼文化解殖還沒完成的象徵。

來個「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吧:威尼斯影展得主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所發展的法西斯美學,是電影創作史的里程碑,但也因為其作品對於德國的納粹化「功不可沒」,沒有人在談論她時會避開其與納粹的緊密關係。也是威尼斯影展得主的蔡明亮,在藝術上當然沒有她偉大,不過也還好,在政治上他也沒有那麼臭不可聞。

附註1:留言請勿人身攻擊,法律責任自負。http://ppt.cc/gdiO
附註2:蔡明亮的回應 http://ppt.cc/sEzT http://ppt.cc/jhaH http://ppt.cc/78kq (導演的道歉)
附註3:相片上的字是後來加的,原版的樣式在此http://ppt.cc/vpot

蔡明亮 各位好,我是蔡導演的助理,以下是導演針對此事的回應,謝謝。

我口中的中國人不是現在的,是祖先的。我本來就是國家概念淡薄,只是說中國人喜歡合照的習慣我不太欣賞,那女學生馬上說我不是中國人,一旁也有好幾位中國人,(我原先不知他們的國籍,後來知道有上海人,我的翻譯是北京來的)但在我個人觀念裡我覺得都一樣,你說你是台灣人我也沒說你不是。我在臺灣生活30年,深根了,仍是馬國護照,我最不嚮往的地方是現在極富卻仍沒有思想自由的地方。那位寫文罵我的的朋友,你讀錯我話中意,有了偏見。那就更看歪了我的電影。但你有你的權利,我只想告訴你,如果蔡明亮也是臭的,那世界沒救了。我也很想告訴那位女同學,你來看電影我是高興又溫馨,真不愛拍照,發生了莫名的吵嘴真不划算,不然那天是夠完美的郊遊首映,是我自己又回來謝幕的。老實說,我不在乎你是哪裡人,我也從不在乎自己是哪裡人,或是什麼,是人就好。(生在馬來西亞活在台灣是我的福氣)聖嚴法師說:「人有其他生命沒有的福氣,有可以修行的根器。」說遠了……快樂就好,是什麼人有什麼關係。

佛國喬 @蔡明亮導演:如果您的座談會裏有人糾正您:「我不是英國人,我是愛爾蘭人。」請不要堅持跟對方說:「不管你怎麼認為,你就是英國人。」因為那很無禮,也會勾起殖民史的情緒。如果您自認並不會做出上述的事,那就想想為什麼面對台灣人卻會如此。

請您理解:您「淡薄」國家觀念之作為,剛好跟有「強烈」國家觀念的中國政府如出一轍(強要台灣人做中國人)。我們認為的「強烈」剛好等於您認為的「淡薄」,這是爭議之源。

也請您理解:如果您真的在台生根了,應該會感受到認同問題在這個島嶼的敏感,認同衝突是源自中國國民黨欲在台灣建立「小中國」的殖民歷程,又於今日中國的武力、政治與經濟恐嚇下而延續,此敏感因此是帶著強烈悲憤感受的。

如果您的創作與言行無視於台灣有這種悲憤的存在,就很容易因為「不在乎」而誤觸別人的傷口。我並不是寄望您處理認同議題或作相關表態,而只是請您介意這個敏感性。

這也是我寫一篇文的初衷。

蔡明亮 各位好,導演的補充回應如下,謝謝:

這也許就是我不想再做什麼的原因之一吧。我已步入老年,恐怕離死也不遠,回望生涯,因生逢的時代、際遇、自身性格,想想比起別人受的苦算少了,有人受好多苦,不是自找的,也非自選的,人皆受命運安排。電影好了,如果不是台灣,不是現代,你能選看或做你喜歡的嗎?大陸學生在台中市府辦公樓問為何我不去內地放片,我笑答:「問你的政府和片商,我沒問題。」真辛苦那個地方的人,不過也許看我電影才受苦吧。不缺不缺,大陸不缺電影,世界不缺電影,如要娛樂都不缺。

留法台灣女學生聽完我演說(胡說吧),看完我詩意的現實電影,請我合照,她肯定不知我從進場就一路謝絕 (累、厭煩),客氣地。都是年青人,我猜有台灣的也有大陸的,我深知他們喜歡我的作品,通常都是敏感小孩,我不配合拍照也有一種身教的心理,我以為他們會懂的。台灣女留學生,我想妳並非不悅我不合照,而是我一句話「看,我們中國人最愛拍照。」你回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懂的,但我再說,你是中國人我也是??唉,一下子要如何說清楚這中國人的意思,我說你爸媽也是??越說越不清楚了??我有很深的悲哀,如妳及爸媽都不高興我很抱歉,我也許冒犯了,我當然知道你是台灣人,我忘了有些台灣人不喜歡被說他是中國人,沒錯,我也尊重。

多年前我在多倫多被一名中年台灣人嗆:「你怎不說台語?吃屎啦你!」我只會說國話,我連馬來話都不會,但想想那罵我的人也好苦,他想在國外聽台灣導演講鄉音,失望了,我懂。但,言語的表達真難,感到好多人受苦,這種苦我是不受的,想想少說再少說,我不會上網,同事告訴我網路罵我的PO文,因確有發生的事,我就來做一點說明,同事又說有人在我文中挑毛病,中國人、華人,隨便吧,沒力氣回應,如那台灣留學生不開心,我向她道歉。很多事無法一下改變,不急,今晚有月亮就抬頭看看吧,祝福大家。

P.S.:那些專愛罵我的,想想這人活不久了,就放過他吧。祝 長命百歲。


Related Articles

[a] 2012-04-10 大聲叫出卵葩的名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

[b] 2014-03-02 小新聞,大議題 (1):選舉路燈
     http://kolmogolovi.blogspot.tw/2014/03/small-news-big-issue-001.html

External Links

[1] 張之豪, 剛剛看了一篇叫〈天龍論〉的文章…, 臉書, 2014-03-13
     https://www.facebook.com/jihoc/posts/10151975925176762

[2] 管仁健, 演藝圈裡天龍人的偏見與歧視, 臉書, 2014-03-13
     https://www.facebook.com/renjian.guan/posts/618619904873394:0
  好友張之豪被外界定位為外省第三代作家,他在臉書上回溯自己的族群觀念會被「開天眼」,就是來自於一九九○年代張小燕主持的《超級星期天》。這節目是由綜藝大姊大的小燕姊擔綱,旁邊則搭配了庾澄慶、吳宗憲、卜學亮、黃子佼與曾寶儀等副主持人。那時吳宗憲剛從台語男歌手轉型為排名很後面的副主持人,但吳宗憲很會搶話,而且很好笑,應該是那節目裡唯一好笑的主持人。

  然而每次節目裡只要吳宗憲一講話,庾澄慶就會打斷他、訓斥他或虧他;偏偏庾澄慶就是個怎麼看也很難讓人笑的主持人,因此他與吳宗憲每次對話,永遠就只能展現出一種「我瞧不起你」的優越感。張之豪說:「雖然不能期待從綜藝節目裡學到知識,但吳宗憲每次都顯現出他比庾澄慶更博學多聞,或至少更認真做功課。」庾澄慶反應慢、口才差,缺乏幽默感,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吳宗憲比他更適任主持人;因此庾澄慶唯一還能自以為是的「笑點」,就是靠著不斷取笑吳宗憲的口音,或是不經意地表現出對台語、台語歌、台灣人與台灣人的生活習慣的某種瞧不起。所以,張之豪的結論就是:

  「那些看電視經驗對我來說,是一堂又一堂的課程。張小燕和庾澄慶不斷在展示,一個無知的外省人是可以多麼無視於自己的無知,只憑優越感就毫無理由地看不起人。吳宗憲明明就是節目裡最認真、最努力、最好笑也最優秀的主持人,但卻因為省籍,在節目裡無端被其他主持人踐踏;並且那些踐踏他的人,恰恰就是最懶惰、無聊、根本就沒資格在綜藝界裡混飯吃的人。張小燕與庾澄慶算是真正幫助我磨利了我對人的觀察視角,從此我再也不能也不會在聽東西、看東西時,不察覺到自己隱藏的偏見與歧視了。」

  其實張之豪這位外省第三代,在1990年代所看到的演藝圈天龍主持人,已經隱藏收斂很多了。倒回二十年前的1970年代,我這個外省第二代,看到的是就是更醜陋也更直接的偏見與歧視。1973年1月27日,小蔣為了禁絕台語,由文化局執行了「127大屠殺」,停播了台視的《生死戀》、《青春鼓王》、《佛祖》;中視的《薔薇處處開》、《難忘七號碼頭》;華視的《俠士行》(錢來也)等收視率極高的台語節目。但禁台語連續劇也就算了,文化局竟還要求三家電視台,執行國民黨文工會對國語連續劇應說「標準國語」的要求。

  年輕的鄉民或許不懂,國語連續劇說的當然一定是國語,為何還要說「標準國語」?原來老三台裡華視因為開台最晚,能演國語連續劇的電視演員,幾乎都被台視與中視簽約為基本演員,根本不能跨台演出。華視只好大量吸收日漸式微的台語片演員來演台語連續劇,結果台語連續劇收視率高、廣告滿檔,其他兩台也陸續跟進。雖然政府已限制每天台語節目播出比率不得超過16%,但三台在廣告商的協調下,錯開了台語連續劇的播出時間,黃金時段三家電視台轉來轉去,隨時仍都有台語節目可看。

  

  另外華視因為白天有空中商專與行專的教學節目可播,讓台語節目的播出時間也得以增加,所以文化局才會直接將限制比率16%,改為限制時數一小時,而且晚間新聞之後就禁播台語劇,讓華視在這次禁播中受災最重。既然這些演員不能演台語連續劇,乾脆把即將上檔的《望你早歸》以及《阿塗伯》等台語連續劇,以原班人馬改演國語連續劇,這樣廣告就不會流失。但「台式國語劇」播出後效果卻極差,因為預定的台語片演員,用國語根本說不清台詞。

  例如《阿塗伯》原本是由演員金塗演的喜劇,劇中幾位中年的台語演員,費力的念著國語台詞,觀眾聽得都快睡著了。後來也不知怎麼的,喜劇慢慢就變成了悲劇,或許是因為悲劇的台詞可以慢慢講,這樣台語演員才能演。但沒想到這麼一改,收視率反而高升,成了戒嚴時代的最真實「悲喜劇」。

  雖然文工會希望台語演員以國語演出連續劇時,一定要說「標準國語」。但當時台視有部國語連續劇《台北人家》,扮演下女「阿桃」的張琴,故意在劇中講著誇張的台灣國語,在講國語的高級外省人家中幫傭,鬧出了很多笑話,結果配角變成了主角,台視還為她量身打造了續集《再見阿桃》。

  同樣是不標準國語,台語演員說的就要被「糾正」,但外省演員模仿本省下女講的,兩蔣鷹犬們卻視之為「劇情需要」,放任外省演員在國語連續劇裡用不標準國語糟蹋台灣人,製造族群階級等於品味標準的刻版印象。這些高級外省人對待不標準國語的雙重標準,其無恥還真是難以形容。

  回頭再談庾澄慶,其實庾家是雲南的世家,父親庾家麟當年娶了京戲名伶張正芬,好友顧正秋帶著同居人前財政廳長任顯群出席婚禮,還被《大華晚報》拍照登出來。王八好做氣難受,小蔣看得到卻框不到,憤而將任顯群羅織入獄。庾澄慶在舞台上會以這種「高級外省人」的姿態霸凌他人,憑藉的是階級優勢(不只是籍貫優勢),會在鏡頭前表現這種低俗卻自以為是幽默的幼稚行為,關鍵還是在於個人品味與父母教養。

  當年演藝圈跟政壇一樣,高級外省人裡還是有比較級與最高級,庾家麟來台後只是國代,國大裡這樣的老賊(資深民代)上千,連老蔣、小蔣甚至蔣緯國、陳誠都是國代,庾家麟這種只有虛銜卻無官位,來台後只能玩戲子打發時間的老賊,還不算是真的高級外省人。演藝圈真正喊水會結凍的高級外省人是陶大偉與王小隸,因為陶一珊與王昇才是兩蔣時代的東廠欽差掌印太監,但在陶大偉與王小隸身上,反而看不到庾澄慶那種低級趣味,可見關鍵還是個人品味與父母教養。

  雖然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電視節目裡不會再有這麼「白目」的高級外省人了。甚至在張菲半退隱,張小燕失去黃金時段後,只有躲避賭債而藏匿十多年的豬哥亮因禍而福,復出後不但順利登上當年永遠上不了的螢光幕,收視率也還算高。但張之豪在文末回應網友時卻提到,電視上的豬哥亮老了、鈍了,完全失去歌廳秀時代的「利」,以前的豬哥亮絕對完勝現在的豬哥亮。

  其實這現象也不難理解,雖然周末黃金檔的綜藝節目,已經可以完全使用台語,甚至用語也葷腥不忌。就算NCC會罰錢,號稱愛台灣的電視台,為了拚鄉土劇收視率,還是敢演出玉米插肛門,所以照理說豬哥亮是可以將當年的全套歌廳秀搬上螢光幕了。但歷史就是愛跟我們開玩笑,當年豬哥亮是靠著流利的台語,在台上猛「虧」(國語應該說是只有到吃豆腐的程度)年輕貌美、身材曼妙的女星,例如像是朱慧珍、李芳雯等;這些女星也索性「豬吃老虎」,假裝聽不懂豬哥亮的黃腔,或故意回應一些「二二六六」(七零八落)的台語,觀眾樂此不疲,票房始終不衰。

  無奈的是豬哥亮被迫失蹤後,這些在台上因不懂台語而常常被「虧」的女星,為了繼續演藝事業,忽然都改行去演鄉土劇了。相反的這幾年豬哥亮主持電視時,面對來打歌宣傳的年輕女星,即使是來自中南部鄉下,父母都是台灣人,也是真的完全聽不懂豬哥亮在「虧」她什麼了。豬哥亮即使勉強用國語跟她們對話,大家也只會覺得他老了、鈍了,粗淺的台語教學橋段也不好笑,當效果與笑果兩者都不再有時,豬哥亮的時代就很難再回來了。

  每當我在電視上,看到豬哥亮只能用台語猛「虧」楊秀惠、王彩華這兩位中古女星時,雖然她們依然還是我這宅男始祖眼中的女神,但演藝界如此現實,宅男始祖女神終究難敵宅男女神,因此即使豬哥亮寶刀未老,也給了他全無拘束的舞台,但身旁站的已不是當年假裝聽不懂台語的少女,而是如今真的聽不懂台語的正妹,造化如此弄人,豬哥亮也無力回天了!關於戒嚴時代演藝圈裡的故事,臉書上無法詳述,還請網友們參閱拙作《你不知道的台灣?影視秘辛》。

補充說明:

  各位網友:臉書的文章無法寫太長,所以無法面面俱到。我替戒嚴時代的豬哥亮與解嚴初期的吳宗憲說公道話,只是要突顯當年兩蔣語言政策的荒謬。因此,我們要譴責的是這種霸凌弱勢的惡行與心態,而不是集中火力去攻詰某個藝人。(他們也是殖民政策下的犧牲品)
  同樣的,對於豬哥亮與吳宗憲長年在舞台上霸凌女性,至今依然死性不改的性別沙文主義,與族群沙文主義同樣應受譴責。尤其是吳宗憲在面對台語腔更重的許純美,砍起來照樣也是刀刀見骨。所以,我要提醒年輕卻激動的鄉民們:

  「人類的文明,常是由自己的愚昧與別人的苦難累積而成。我們討厭被歧視,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人時依舊歧視他。我們討厭被壓迫,但遇到比自己更窮的人時依舊壓迫他。我們討厭恐怖主義,但我們執行反恐怖主義時手段更恐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